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11月25日,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尼泊尔报道团分享会在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2017尼泊尔报道团由带队老师约翰·路(John·Noonan)和6名新闻学院学生组成,并于今年9月初前往尼泊尔进行了为期14天的实地采访报道活动。这是2015年以来新闻学院第三次组织尼泊尔报道团。本次报道团成员围绕中尼签署“一带一路”协议主题,在尼泊尔开展了一系列边境调查和长途徒步纪实走访,取得了丰硕的采访成果。此次全英分享会以“尼泊尔:加入‘一带一路’”为主题,通过一段预告片、两段纪录片、一段摄影集锦和一系列一手文字图片资料的多媒体呈现形式,为观众展现一幅尼泊尔加入“一带一路”计划项目后的真实发展全景图。

新闻学院院长范东升(右七)、新闻学院副院长蔡秋彦(左七)和16、17尼泊尔报道团合影
新闻学院院长范东升(右七)、新闻学院副院长蔡秋彦(左七)和16、17尼泊尔报道团合影

晚上分享会开始,图书馆报告厅已经座无虚席,相对晚来的有些同学只能选择“席地而坐”,现场弥漫着热烈的气氛。分享会首先由一段摄影集锦幻灯片的放映作为开场,这些精心挑选的图片均由报道团成员亲自拍摄,这些图片或壮观,或隽秀,或浓艳,或惊险,从中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尼泊尔国家的人文特色和自然景观,同时也可以了解报道团在采访途中所经历的种种艰难挑战甚至意外风险。

现场听众
现场听众

2017尼泊尔报道团的领队老师约翰·路发表了开场白,他形容尼泊尔于今年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是一段新的历史开端,并表达了对于今后持续关注和见证这一新的历史篇章的愿望,最后他赞叹6名团队学生全力拼搏的出色表现,并感谢学校与学院给本次实践项目的支持。分享会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报道团的中尼边境之行,第二部分是走访喜马拉雅山区的采访纪实,第三部分则是两位成员在尼泊尔媒体实习的经历分享。

首先来自15级国际传媒班的谢嘉馨向大家详细阐述今晚主题“尼泊尔:‘加入一带一路’”的具体内涵。尼泊尔刚刚于今年5月和中国正式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和尼泊尔作为一直以来的友好睦邻,在今后将会进一步开展水电、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合作,进而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的开拓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承接作用。谢嘉馨将“一带一路”倡议形容为下一个“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或者下一个欧盟,所有加入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员国都将从中互利共赢,尼泊尔作为新加入进来的一员,也将从中受惠并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

15级国际传媒班 谢嘉馨
15级国际传媒班 谢嘉馨

随后来自16级新闻学研究生的陈述贤和15级国际传媒班的刘秋丽对报道团此行的最关键部分——实地探访中尼边境地区的贸易发展详情和中尼水电、公路等合作项目建设进展,进行了详细呈现。陈述贤通过两张一大一小的中尼边境地图,向观众介绍报道团此行目的地的地理位置,直观展现了中尼边境地区的重要口岸位置和紧密的地缘关系,重点突出了在边境地区的公路修建和水电站建设等合作项目的样貌与数量。刘秋丽同学则通过一系列现场照片向观众介绍了报道团在前往中尼边境途中所遭遇的极端颠簸崎岖的山路,而就是在这种只有越野车才能驾驭的陡峭山路上,成百上千的货车绵延数公里至中尼边境吉隆口岸,等待着中国边境海关的检查放行。

16级新闻学研究生 陈述贤
16级新闻学研究生 陈述贤
15级国际传媒班 刘秋丽
15级国际传媒班 刘秋丽

紧接着是放映纪录片“边境地域——通往那苏瓦卡里的路途”,纪录片以中尼边境那苏瓦卡里——吉隆口岸的历史发展为纵线,以“一带一路”倡议下边境地域贸易和基础设施合作建设等发展为横轴,辅以多位当地居民、水电工程师、政府官员和学校校长的访谈,立体地描绘出在尼泊尔靠近中尼边境地区的公路、水电、双边贸易和学校建设在“一带一路”惠利政策下的发展面貌。

6

纪录片“边境地域——通往那苏瓦卡里的路途”
纪录片“边境地域——通往那苏瓦卡里的路途”

在分享会的第二部分展示中,15级广播电视班的李银同学详细阐述了报道团选择深入喜马拉雅山区走访村民的缘由,即“一带一路”倡议尽管使得中尼双边合作在许多基础设施的大工程建设上成效显著,但这些发展对于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当地居民有着怎样的影响也同样值得去探究。为了弄清楚这些发展是否存在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报道团选择了在靠近中尼边境吉隆口岸的Lnagtang山区徒步八天,走访当地山村与居民,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当地的文化、经济与生态的发展样貌,并制作了第二段纪录片“天堂的转变——当‘一带一路’遇见朗塘国家公园”。

15级广播电视班 李银
15级广播电视班 李银

第二段纪录片由来自14级广告班的洪宝炬操刀剪辑,他将喜马拉雅多样性的生态自然景观、朗塘峡谷的奇秀险峻、八个不同山村的文化习俗和多个专家与当地居民的采访融入到紧凑的20分钟纪录片中,配乐和画面的巧妙搭配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同时其中的几个幽默片段也引发了现场阵阵笑声,将观众的情绪仿佛一瞬间拉回了尼泊尔异国的一个个山村之中。

纪录片“天堂的转变——当‘一带一路’遇见朗塘国家公园”
纪录片“天堂的转变——当‘一带一路’遇见朗塘国家公园”

李银和来自15级国际传媒班的高璇进而共同分享报道团在八天徒步走访中的感人片段和所克服的险阻挑战。李银对生活在贫困山村里的学龄儿童极为牵挂,对于他们的教育提升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同时也抱有着极大的希冀。高璇介绍了报道团途径的一个仅有3到5人的村落,这个仅有两户的“村庄”依靠着逐渐发展的观光旅游而得以为继,很显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会带来游客量的进一步增长,使得这个小村子的未来依然令人憧憬。

报道团成员们在朗塘山区中,是从海拔1460米开始徒步,一直爬升到最高海拔4610米,再继续徒步下降到1500米。报道团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队员们从海拔2000米开始就提前吃防高原反应的药。没有高原反应的同学在村落里四处采访。有些体能较弱的队员,则由老师一对一照顾并提前出发,这样可以使全队在相对统一的时间到达目的地。高璇还展示了一段最惊心动魄的情节,报道团在徒步第六天遇到一条几乎无法逾越的山涧,最终在老师约翰·路和向导的近半小时的选路搭桥下,才有惊无险的帮助全体成员安全度过这道关口。

15级国际传媒班 高璇
15级国际传媒班 高璇

分享的最后一部分是谢嘉馨和高璇介绍在尼泊尔媒体的实习经历,她们同另一位来自15级国际传媒班的陈秋晓在七月底前往尼泊尔著名杂志社ECS实习六星期。谢嘉馨给大家展示了她们从尼泊尔带回来的ECS杂志,上面载有她们创作的封面文章,在这一期间,她们三人共发表了14篇全英新闻报道,还有一系列反馈回国内的中文报道文章。高璇在最后特别分享了她在实习时采访当地学校中文教学的一段经历,那些学习中文的孩子很想来中国留学,并希望在学成之后回到尼泊尔为本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也让高璇深为触动。作为中国的新时代青年,不管是在异国实习,还是去海外留学,将来学成归来为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富强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是高璇留给现场观众席上每一位同学的展望与思索。

 

报道团展示结束后,进入到提问环节,观众提问非常踊跃。前《金融时报》记者、本次报道团的当地顾问Binod Bhattarai 和报道团成员积极回答互动,并给热心提问的师生赠送了精美的尼泊尔手信作为小奖品。

(本文撰写:陈述贤)

外籍教师现场提问
外籍教师现场提问
前《金融时报》记者Binod Bhattarai回答观众提问
前《金融时报》记者Binod Bhattarai回答观众提问
2017尼泊尔报道团全体成员
2017尼泊尔报道团全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