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讲座教授柯林·斯巴克斯(Colin Sparks)受邀莅临我校新闻学院,对前沿的研究及思研究生分享了他近年来有关未来新闻业发展最考。本次交流进行了两小时,主要探讨了两个议题:融合媒体时代下的西方报纸生存状况; “假新闻”与新闻推送、网络个性化时代。
互联网严重冲击了报纸广告收入
“报纸广告收入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斯巴克斯教授给大家展示了一幅从2000年以来美国报纸的广告收入,整体呈下降趋势。尽管报纸数字广告的收入在上升,但也弥补不了整体收入的空缺。同时斯巴克斯教授强调,互联网对报业的影响主要是严重冲击了报纸的广告收入,但不是直接造成发行量下降的原因,美国从1980年代开始,阅报率就开始呈现下滑走势,互联网的出现导致纸媒广告的大量流失,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报纸极度依赖广告收入。
在这种经济危机的刺激下,目前,西方的报业也不断寻求应对办法,诸如裁员、降低报纸印刷质量、售卖资产等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并且也发展了像“付费墙(Pay wall)”“软文(Native Advertising)”等新形式的收入模式。2009年以来,不少报纸先后加入付费阵营,但这只局限于像《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卫报》能提供优质、具有独特内容的新闻网站,可以吸引读者付费。其他中小型的新闻网站的经营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访问量反而呈现大幅下降,这对依靠广告盈利的报业,是雪上加霜的。
互联网加强受众的两极化
“互联网并不是把读者从报纸转移了,而是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上网读新闻,斯巴克斯教授从受众的年龄、获取新闻的方式等方面分析,认为互联网大大加强了新闻市场目前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一边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精英市场,一边是迎合公众需求的大众市场。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不可能装下那么多内容,新媒体却做到了。精英和通俗是报纸的两个极端,互联网给这两种模式都提供了编辑上的便利。对前者而言,互联网极大提高了信息供应的数量和质量,也为提供更深层的新闻分析提供了可能。然而对《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财经报纸而言,这些专业性报刊透过独家报导吸引精英阶层付费和广告商。而大众化的报纸,如《每日邮报》的网站上充斥着数以万计的名人故事、杂文趣事,却很难吸引读者愿意付费。
网络媒体民众信任度低
在第二个议题中,斯巴克斯教授解释说,假新闻有多种类型,不能简单下定义。假新闻包括:违反客观事实的新闻、夸大其词的文字、掺杂假消息的文章等等。他认为假新闻有四个特性:虚假性、扭曲性、框架性以及选择性。在斯巴克斯教授的研究中,超过80%的网民经常遇到过假新闻,有趣的是,大部分人都认为除自己以外,其他的人都分辨认不出假新闻。
Facebook作为美国人最喜欢的社交媒体,是人们了解新闻最重要的渠道,但是相比主流媒体,民众对Facebook所推送的新闻信任度却是最低。Facebook从去年8月开始,以机器为用户推送新闻,其“热门话题”榜单功能(News feed)不再由编辑人工整合生成,新闻的重要性不是由专业人员决定,而是让机器算法来分析什么话题可能吸引什么类型的读者。斯巴克斯教授也提到中国的今日头条也利用这种功能,经过运算推送的新闻正成为趋势。算法技术下的“信息茧房”裹挟着读者,让人们分辨不出什么是真新闻,什么是假新闻。
这是斯巴克斯教授第二次来汕大。虽然时间短暂,但所带来的前沿思想依旧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李维康 图:陈莱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