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我现在仿佛还能听见父亲在家使用这个订书机时的咔咔的声音。”

范东升教授在四川内江范长江纪念馆,从驼色的环保袋中,掏出了一个如今市面上很难见到的手钳式订书机,以及其他几件很有年代感的物件。

12月11日,中国新闻巨子范长江次子、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东升和他的夫人杨晓齐,以及女儿范小江专程回到故乡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将范长江生前的几件珍贵遗物及相关物品捐赠给范长江纪念馆。

范东升及夫人女儿出席捐赠仪式。 范东升供图
范东升及夫人女儿出席捐赠仪式。 范东升供图

本次捐赠中的具体物品包括范长江当年采访用的德国康泰时相机;范长江使用的手钳式订书机;范长江去世前所穿的布裤;1938年日文版《中国的西北角》;范东升教授主编的《中国的西北角》多平台电子书。

珍贵相机见证千山万水

“这是我父亲生前用过的相机,德国Contax(康泰时)相机,这是最能体现我父亲记者身份特征的一样工具。”此次捐赠物品中最贵重的是这个由褐色皮套包裹,机身老旧却依旧干净锃亮的相机。

范长江所使用的Contax相机,型号为Contax S。 罗焕林/摄
范长江所使用的Contax相机,型号为Contax S。 罗焕林/摄

范东升介绍说,他不太确切知道这台相机究竟陪伴了父亲多少年,但这台相机一直在范长江手上,记录了历史上许多宝贵的时刻。直到范长江逝世后,这台相机才传到了次子范东升的手里,又继续“工作”了近10年。后来,相机在借出后被损坏。范东升的女儿范小江说:“这台相机在我爷爷和父亲的手里经历了30年的岁月,见证了他们的记者生涯。”纪念馆负责人表示,这台相机将在纪念馆作重点陈列。

此外手钳式订书机是范长江多年在家中办公时使用的。“我的父亲身体长得壮实,手劲很大,在家工作的时候,一直喜欢用这种手钳式订书机。”范东升回想起记忆中的父亲,由于长期做新闻工作的习惯,在家中经常工作到半夜,父亲用这台订书机的“咔咔”声,如今依旧清晰回响在他耳边。

范长江曾使用的手钳式订书机。 罗焕林/摄
范长江曾使用的手钳式订书机。 罗焕林/摄

另一件遗物是范长江在河南确山五七干校去世前穿的布裤。“这条裤子是父亲平反以后,原单位将它和其他遗物一起退还给家属的。母亲去世以后,遗物又分给了我们几个孩子,这条裤子给了我。” 1969年10-11月间,已遭到长期关押的范长江被送往位于河南确山的五七干校,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范东升向记者展示父亲生前所穿的布裤,上面有父亲缝的补丁。 罗焕林/摄
范东升向记者展示父亲生前所穿的布裤,上面有父亲缝的补丁。
罗焕林/摄

“第一次看到这条裤子我特别震撼,我父亲之前哪会自己缝裤子啊。”范东升感叹道。捐赠的布裤上膝盖和臀部有两大块颜色格格不入的补丁,浅色补丁被细线整齐而紧密地缝在了原本深蓝色的裤子上。范东升表示,在此之前从未见过父亲亲手缝补衣物,当时在五七干校他已经60岁了,还自己认真学着去补裤子。“父亲一生什么事情都经历过,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也能保持坚忍不拔的生活态度。”他说道。

据范东升介绍,这次捐赠的遗物都是父亲的随身物品,陪着父亲经历过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一直在想,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他认为这些物品最好的归宿,就是捐给纪念馆供人参观,这样能使后人铭记历史,铭记范长江精神,而这就是捐赠的最大意义。

首次发现三十年代日译本

在范东升前往四川内江的前两天,汕头大学日籍教授加藤隆则告诉他,他捎来了在日本内山书店里发现的,中国国内唯一一本1938年日文版的《中国的西北角》。范东升表示非常开心,并在此次捐赠中将此书留在了范长江纪念馆。

“其实这完全是缘分,上礼拜我回国看望父亲,在找寻范长江研究资料时,意外在书店发现了这一本书。”据加藤隆则介绍,这本日文版的《中国的西北角》由日本著名的汉学家松枝茂夫与翻译家增山涉共同翻译出版。1937年松枝茂夫从日本来到上海,当他了解到《中国的西北角》是当时中国很有影响的一本书后,当即决定将此书翻译给日本的读者,次年1月日本改造社出版了此书。

这本1938年日文版的《中国的西北角》品相极佳,加藤隆则表示,“拿到书以后,我发现书非常的新。我想这本书的主人一定带着它,经历了战争和混乱,一直好好保管着,最后主人去世了,它就被留在了内山书店。80年了,竟像是新书一样。”加藤隆则还特意提到,内山书店最开始寄给他的是1983年的版本,他马上联系书店进行调换,他说他一定要把这本书带来中国。

勘注经典正本留诸后人

所有捐赠物中,范东升教授特别看重的是一本《中国的西北角》多平台电子书。这本电子书是他本人主编,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共同完成的,该书独家提供给纪念馆公开展出。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海亮在了解到这本电子书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认为这本电子书内容非常丰富而翔实,一些重要资料此前没有见过,有很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而且这本电子书还具有检索功能,可为读者提供很大方便,今后任何人要研究范长江及其作品,都必须要读这本书, 他说“这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

《中国的西北角》多平台电子书。 罗焕林/摄
《中国的西北角》多平台电子书。 罗焕林/摄

范东升强调,这本《中国的西北角》多平台电子书,是目前唯一的、多平台的《中国的西北角》真本、正本和全本。据了解,该书可在手机、电脑等多种电子设备上阅读,但目前仅供范长江纪念馆馆内阅览。

提到编写这本电子书的初衷,范东升说,“无论是做记者还是做研究,把事实弄清楚是基本的要求。”《中国的西北角》是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的代表作之一,范长江在《大公报》上发表的一系列旅行通讯,生动还原了内忧外患之中广大西北地区的社会面貌,特别是揭示了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这样一本新闻界公认的经典著作,学界一些人对它的研究态度却令范东升感到郁闷。

他回想起曾参加过一次学术报告会,一位报告人想当然地将范长江四十年代入党以后的言论,说成是此前做大公报记者时在《中国的西北角》上发表,更有人在发表的论文中张冠李戴,将1937年《中国的西北角》原版书中的字句,作为八九十年代的版本并加以高调“批判”,正是因为看到范长江研究中存在的此类学术“乌龙”,他觉得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并促使他开始了《中国的西北角》多平台电子书的勘注与编辑制作。

这本多平台电子书,在1937年首次出版的《中国的西北角》以及《塞上行》两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范长江在1935年至1937年所写的其他重要文章,同时增加注释共1400多条,以帮助今天的读者理解该书内容。

据了解,原版书基本无注释,而电子书中所有注释均由范东升添加,其中特别注意到了各种不同版本的问题。范东升教授指出,此前通常认为《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书就是把范长江在《大公报》上发表的文章集合出版。但事实上,范长江的报道作品三十年代就存在着内容上有明显差别的三个版本,即《大公报》上海和天津两个编辑部分别编辑出版的两个不同版本以及《中国的西北角》原版书版本,而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多个版本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编辑删改,彼此文字差别更多。许多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个关键的细节。范东升说:“不同版本里各种差别我都注释出来,看这本书相当于看了多个版本的内容。”他指出《中国的西北角》原版书的版本才是基于记者原稿以及影响面最大的正本。电子书还制作了记者行程一览表,将这一时期范长江旅途所经时间地点以及作品信息等一一详列,使读者一览无余。除此之外,为了读者更清晰地查看书中的地图,电子书重作了原书中的40多幅地图,并将原书中的错漏进行细致改正。

原版《中国的西北角》与新版电子书《中国的西北角》的图片对比。 罗焕林/摄
原版《中国的西北角》与新版电子书《中国的西北角》的图片对比。 罗焕林/摄

范东升说,他花了5年时间做成这本多平台电子书,手头供研究的一本纸质版《中国的西北角》已经被他翻烂了。“实事求是是我父母一生坚持的根本原则,这本电子书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保留历史的真实,这也算是我留给社会和后人的一份精神财富吧。”

范东升在2009年曾来到范长江纪念馆,由于纪念馆开馆不久处于草创阶段,他担心纪念馆对于文物保护措施不到位,当时虽有意愿但并没有捐赠范长江遗物。

范东升一行在参观纪念馆。 范东升供图
范东升一行在参观纪念馆。 范东升供图

在这次捐赠中,范东升表示,在他了解到范长江纪念馆良好的发展状况后,决定将这些遗物和相关物品捐赠给范长江纪念馆。范长江纪念馆馆长段瑞明说,此次范东升教授捐赠的五件物品对范长江纪念馆自身价值有极大的提升,不仅丰富了藏品,也对范长江的生平及其作品研究有巨大帮助。

 

文/程子姣、罗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