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他是奋战在广东春运一线执勤的边防军人,她是奔波在春运铁路线上的客运列车员,刚刚新婚的他们都在为今年春运忙碌着无法团圆。因为一趟临客列车的机缘,他们在广州东站的月台上有了30分钟的短暂团圆。——《春运故事:月台上的“团圆”》

微信图片_20180417010027
(图源网络)

2016年春节期间,这则发表在新华网的报道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被国家网信办、公安部评为第二届公安网络正能量“十佳图片作品奖”,并获评“中国武警年度十大感动事件”。而策划这则新闻的人,正是毕业于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国边防警察报》记者、武警少校警衔的张成斌。梦想着成为战地记者的张成斌,自2011年6月从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后便入伍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

微信图片_20180417010406
(汕大校友张成斌/张成斌供图)

近5年来,张成斌先后50余次主笔公安部、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广东省公安厅、省公安边防总队重大宣传活动和事迹报告会,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南方日报》、腾讯新闻等媒体发表新闻报道3000余篇,共计约80万字,其中16篇获评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安边防部队、中国边防警察报社“年度好新闻”。

张成斌也曾在《中国青年报》、腾讯等媒体推出《校车着火,边防官兵65秒勇救46名小学生》突发报道,被中央网信办、腾讯评为“年度正能量新闻事件”;还策划推出《一封穿越时空的家书》,入围《中国网事·感动2017》评选活动。

在汕大读研期间,张成斌起先师从范东升院长,后因专业调整师从甄美玲博士(现在香港大学任教),研究方向是英美传媒法(Media Law)。

在汕大新闻学院学习期间,张成斌对范东升院长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印象深刻。他还记得当时2008级研究生与范东升院长一同讨论、写作《拯救报纸》一书时的情形。“虽然当时由于自己专业水平有限,在著作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但他时常给予我暖心的鼓励。”

当初收到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的录取通知时,张成斌也是第一时间向范东升院长报告。在他的印象里,范院长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前辈,他对学生总是耐心地引导,即使做得不够好,他也依旧拿出极大的包容鼓励学生。

张成斌对甄博士由衷佩服,“我的英语水平很差,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非常吃力,一开始都要耗费很大一部分时间。毕业论文选题时,我选择了英国诽谤法改革研究,她一开始建议我换个较为简单的选题,但我再三思考后决定:决不能让她失望。”后来,张成斌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研读了英国法院数百份判决书、数十部英文专业著作,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并得到导师的高度肯定。

汕头大学也是张成斌的梦想起航之地。在研究生期间,受时任学院外教Peter Arnett、David Marash(国际知名战地记者)影响,张成斌梦想成为一名战地记者。2011年6月毕业后,他入伍进入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成为一名军(警)官,同时开始了军旅记者的生涯。

这些年来,作为一名边防军人、军旅记者,张成斌去了全国很多边防部队采访报道。有海拔5000多米的国门口岸,有人烟稀少的戈壁荒漠。在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边境艰苦地区,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前去服役。当地的艰苦恶劣条件甚至超出他的想象,在那里,有时候甚至连喝干净的自来水、吃新鲜的蔬菜、用手机4G信号上网都是一种奢求。

“这些服役的大学生们甘愿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只为追求心中神圣的梦想坚持奋斗,让人肃然起敬。当然,也有个别人因环境而沉沦、一蹶不振,最终被自己打败、被部队淘汰。我想,学习、工作在舒适环境中的我们更要懂得珍惜,切莫虚度光阴,应该奋斗的年龄,就要用不懈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张成斌说。

在汕大学习的三年中,张成斌最大的收获,就是从老师们身上学到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他深知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以后从事何种职业,我想若干年以后,我们最有收获的,都是精神层面的养成。”

 

记者:林依梵 徐怀

编辑:徐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