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2018年7月至9月,长江与新闻学院三名同学在尼泊尔ECS 杂志社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她们是李文茜、黄琳茵和陈宛钰。 据了解,这是新闻学院第四次派遣学生前往尼泊尔实习。

实习期间,三位同学以记者的身份,从外来者和观察者的视角探索着异国文化,为ECS 杂志社旗下的三本杂志《ECS 尼泊尔》、《生活》和《星期五》撰文,内容涵盖了文化、艺术、美食、时尚等方面。

ECS 杂志社给予实习生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较大的施展空间,同学们可以在既定的选题中自由发挥:很多稿件都用第一人称叙述,作者独特的所听、所闻、所感是ECS 杂志社区别于其他媒体文章的特点所在;还可自主选题:可以是自己的游记,也可以是他人的街头奇遇,或写一个学京剧的当地中学生。

在短短的一个半月中,三位中国学子有时穿梭在尼泊尔的大街小巷寻找文化故事,有时到远离城市喧嚣的古镇记录当地风情,忙碌而充实。

 

陈宛钰同学在印度教神庙采访
陈宛钰同学在印度教神庙采访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同学们也努力寻找中尼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挖掘其中的故事。在新闻学院尼泊尔籍教授达摩·阿迪卡里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访了尼泊尔中国研究中心,了解中尼友谊的渊源历史。而曾任教于新闻学院的教授宾诺德·巴塔拉伊则带领同学们走进热爱中国茶文化的尼泊尔茶商,感受古、新“一带一路”下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同学们在采访过程中品尝尼泊尔茶
同学们在采访过程中品尝尼泊尔茶

 

在教授Dharma的带领下走访尼泊尔中国研究中心
走访尼泊尔中国研究中心

 

尼泊尔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64,人口少于中国人口46倍,却有着3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个古老又神秘的国度,同学们进行了奇妙而深入的探索,在ECS 杂志社共刊文十余篇,这趟学习和收获之旅可谓满载而归。

 

与ECS主要员工合照
与ECS主要员工合照

 

陈宛钰:我在这座“山之国”实习

尼泊尔与山共存。在任何一个街头,只要你稍稍地抬起头,就可以看见远方隐隐约约的山。站在加德满都巴格玛蒂河上方的桥上,你可以同时感受到两种奇异的风景。面前是尘土飞扬和混乱的交通,但是顺着河水潺潺流过的方向望去,却是落日夕阳映照下高耸的山峰,让人忍不住边捂着鼻子边惊叹。

ECS给了实习生相对宽松的环境以及很大的施展空间,像是一方肥沃的试验田。在这里,我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写作题材,也可以锻炼英文写作技巧,将我脑海中的想法一 一付诸实践。有一次,我们前往加德满都附近的小镇帕诺提体验寄宿家庭,我将很多个人独特的感受写进介绍帕诺提这座小镇的文章当中,编辑很喜欢我按照对风景的联想而写的比喻句。

对于记者来讲,最幸运的就是可以通过采访不同的人来了解这个国家。在采访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尼泊尔年轻人,让我看到尼泊尔这座山之国的朝气,也让我更加喜欢记者这个身份,用自己的双眼、双耳、双腿去探索,再用双手将真实写下。

 

黄琳茵:在尼泊尔寻找故事的过程

街上,一头牛用前脚爬上了一部停在路边的女士摩托车上,不经意拖动了摩托车,导致车摔倒在地。牛当什么都没发生,转身走了,旁人只见到摩托车的主人公急忙跑出去,双手抱头,一声惊呼后,扶起了摩托车,跟身边的朋友笑谈此事。我意识到,我来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而在尼泊尔知名媒体ECS 杂志社的六周实习经历也让我受益匪浅。

ECS 杂志社给予了我们很多机会去接触各行各界的人。刚开始,我主动提出要采访一位当地的青年导演,主编欣然答应,并针对我的采访大纲、采访技巧还有文章结构给了我很多建议。作为初次在异国的英语采访,在采访前我挺紧张的,幸好,这位导演非常慷慨地分享了他的经历,让我松了一口气,我也初次感受到尼泊尔人民的友好。编辑们陆续把其他任务交给了我们,刚开始我的写作思路较为单一,于是我向主编请教如何丰富这类文章的内容,他提到我不仅需要关注事件本身,同时作为一个参与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构思,起承转合间,会有哪些需要顾虑的问题,涉及到哪些人物,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这个事件有什么看法和疑问,这些都可以涵盖在采访中,并写进文章里。这不仅拓宽了我的写作思路,也对我后来的采写有所帮助,并顺利完成了ECS 杂志社名下娱乐周刊《星期五》的封面故事。

除了完成杂志社分配的任务外,我们也会自己寻找选题故事,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故事。一开始我对背夫的故事比较感兴趣,那在异国他乡,除了在互联网上搜集信息,还能怎么找人呢?我只能不断地去问,与杂志社里的朋友讨论交流;认识一个新朋友,聊天时就多问几句,寻找线索;联系旅行机构,进行采访…但可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最后没有如愿完成。幸好,尼泊尔给了我们其他惊喜,在我毫无方向时,我们走在街上,到处张望,无意间走进了一家有点奇怪的咖啡厅,意外邂逅了一位很出名的女行为艺术家;偶然路过一家店铺,交谈间发现了一位投身于传统雕刻艺术的青年的故事;阴差阳错地走进一家四川火锅店,听到一对来吃饭的夫妇说:“谁和我们一起吃火锅呀,我们两个人吃不下那么多呀。”老板转过身说陪他们吃,接着另一位路过的大叔加入了他们的饭局。这对夫妇惊喜地发现他们和大叔是老乡,老板顺着建议他们互加微信,下次想吃火锅,在微信里喊一声就出来了。作为旁观者,我越想越觉得这个小故事很有趣也很典型,决定以此为开头,结合四川火锅的文化,写一篇在这家火锅店里发生的故事…这些都启发着我,故事源于生活,需要多点观察,并与他人多点交谈。

我们很幸运,能在尼泊尔遇到很多很有趣的朋友,感受到他们精神上的富足;也尝试了在异国寻找故事选题的过程,克服了用英语采写的困难;更重要的是,通过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

 

李文茜:尼泊尔实习之行——内外求索之行

终于在今年,我获得了学院尼泊尔实习项目的名额,满怀紧张和期待,来到加德满都进行为期六周的实习。

作为中国实习生,在尼泊尔国内高知名度的生活杂志ECS实习,仍是倍感压力。与当地人相比,我们有着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等天然劣势,随之带来的沟通障碍无疑给记者身份的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文化和生活,我们利用网络及既有的资源,在出发前对尼泊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了自以为充足的了解。然而真真切切地在尼泊尔生活了六周以后,我才惊觉,在未踏上另一个陌生的国土时,所有的“了解”只不过是基于前人所见带来的浮光掠影。

在这趟旅途前,我总认为,物质生活相对不发达的国家,谈何艺术与文化的欣欣向荣,却未料到小小尼泊尔竟深藏精神艺术大名堂。素有“艺术之城”之称的帕坦古城,与首都加德满都仅一河之隔,走在大街小巷,三两步便是一个古迹、神庙,路边的商铺摆满铜制品、手工艺品,充满艺术气息。机缘巧合,整个实习过程在我接到为数不多的人物采访中,我有幸获得了两次采访深居帕坦的艺术家的机会,让我更加深入了解这个国家独特的艺术文化世界,也是我此程最大的收获。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采访对象是一名倡导女权主义的草根艺术家。她出身在传统手工艺家庭,从小受熏陶,接受艺术启迪。虽然英语水平有限,她仍然一边指着自己的作品一边用手比划着完成了整个采访。标志性的女人脸颊,额头中间代表智慧与感知的第三只眼,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的配色与构思……她的作品无一不在诉说着她对尼泊尔及全世界社会中女性遭到不平等待遇现象的愤怒与质疑。而她只是千千万万热爱艺术的尼泊尔人之一,而艺术在这个国度从不是白雪阳春,早已与当地宗教、文化相融合,成为尼泊尔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加上其他采访任务过程中,与更多的当地人接触后,我愈发认为,相比起物质上的满足,他们更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这不代表他们不向往更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他们不易被灯红酒绿迷乱,常能受到神灵的感召和慰藉,守住心中的宁静与自由。

作为外来者和观察者,这难能可贵的机会促使我开始反思自己身为中国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如何调整自己达到身心灵的平衡;也使我对“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先后顺序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尼泊尔此行虽说是以实习为目的,也使我深化了对记者这一职业的理解,但我更倾向于把这趟旅途定义为对外和对内的探索之旅,将是我人生路上难忘的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文丨李文茜 陈宛钰 黄琳茵

编辑丨梁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