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19点,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三届“新绿”日本采访项目分享会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报道团8名成员面向150多名听众汇报了此行的选题内容和采访成果。
4月22日至5月2日,成员们在日籍教授加藤隆则的带领下,走进京都、奈良、大阪三座古都,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开了采访。当晚分享会的主题为“古都‘新绿’”。
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余珊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原院长范东升,汕头大学教育工会副主席、原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杜式敏,新闻学院各位老师出席了分享会。
此次采访活动得到了校外诸多人士的支持。出席分享会的嘉宾还有:日本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小林义之、早乙女尚,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汕头分公司朱峰杰,项目支持方郑会义、陈岱珊,新华社《环球》杂志编辑刘娟娟。
回忆与古都的深入对话
报道团成员罗桂红第一个出场。她播放了自己的视频作品,从传统建筑、服饰、街道等各个方面展示了京都的独有色彩。她表示,古都不仅从城市规划上对色彩进行保护,也把自然、季节因素融入城市色彩中。从日本远道而来的小林义之对视频的选题和拍摄内容赞叹不已。
“如果没有成员们的协助,我的采访无法完成。”回忆起曲水宴的采访,成员蒋楚珊感慨道。她分享了报道团如何实现分工协作的故事。在当天800多人的现场中,成员们不仅要分机位进行拍摄,还要在活动结束后“兵分三路”进行采访,最后合作完成当天剪片、发稿任务。这对报道团成员来说是一场“真枪实战”的新闻实践活动。最终,视频作品《京都刮起魏晋之风,城南宫曲水宴展现日本传统歌道,一年只有两次》发表在南方都市报N视频,并被日本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转载。
在2个小时的分享时间里,随着一个个精彩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在场的观众跟随成员们品味了唐招提寺的庄严金堂、京町家的修缮现场、京都传统工艺西阵织、高台寺“观音”机器人、“无缘社会”下的寺庙日常、京都女将的别样人生……除此之外,成员们也大方分享了采访背后的故事。她们表示,此次深入古都进行采访,接触了多个领域的采访对象,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分享会的特别意义
在当晚的图书馆报告厅,还有一群“特别”的身影,他们穿着印有“新绿报道团”字样的白色T恤,在会场忙碌着。他们是此次报道团的志愿者团队,主要由大一、大二的16名同学组成。
据了解,招募“志愿者团队”也是报道团的首次尝试。在参与过程中,志愿者们从中得到不少锻炼。他们不仅承担起分享会物资发放、拍摄记录、音效灯控等重要工作,还在报道团赴日采访期间一直配合完成公众号和微博的运营。
“难得的机会让志愿者们与‘新绿’相遇。在这个温暖大家庭里,互相帮助、支持、学习的经历,令我难忘。”志愿者成员之一、大二广播电视学专业的陈嘉淇表示。
“新绿”日本采访项目作为新闻学院系列活动,前两届均取得丰硕成果。第一届“新绿”报道团组长、14级校友李芹特意从深圳回校参加分享会。而第二届“新绿”报道团的6名成员也全部到场,他们都是15级的同学,当晚早早就来到了现场为成员们加油。
此外,当天还有近10名校友特意回校参加分享会。成员们制作了邀请函,欢迎校友们到来。“作为系列活动,项目的参与人员也每年增加,通过这次分享会,提供了在校同学和校友们之间的交流机会,这也是分享会的意义之一。”项目指导老师加藤隆则说。
学会“珍惜、感恩、缘分”
分享会最后,报道团组长付玉梅作总结时说,“珍惜、感恩、缘分”是他们此行最常提到的词语。回忆了11天采访的点滴,她认为报道团成为了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与能力,也收获了人与人之间的宝贵缘分。
“一个也不能少”,加藤隆则在最后发言时强调。他表示,正是因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特色和力量,才有今天的收获。他还强调,这次报道团,无论是成员、志愿者、还是台前幕后的支持者,都是此次采访项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范东升教授向加藤老师和报道团成员表示祝贺:“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项目的价值,中日之间交流非常有意义。我们学院从2007年开始做境外交流项目,如今学校和学院都有新的发展,我们要继续加强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我相信明年会做的更好。”
余珊燕书记也对成员们的采访成果表示肯定,她说:“虽然只有短短的11天,但是大家看到的、想到的东西,比我们走马观花的游览要多得多。我想跟新闻学院大一大二的同学们说,我们还有很多项目,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机会,就会有成长和收获。”
观众提问环节将分享会气氛推向一个小高潮。不少低年级的同学对采访技巧和经验展开提问,成员们也积极回应。在分享会结束后,还有不少观众继续留在现场与成员进行交流,表示出了对明年项目的兴趣和热情。
“机会很难得,同学们又很努力,所以有这么精彩的成果。”刘娟娟编辑在听完分享会后表示。
截至目前,成员两篇稿件《京都京町家“再生”记》、《唐招提寺的不老“秘方”》分别在新华社《环球》杂志第11期、第13期刊登,其它作品也将陆续发表。有关城南宫曲水宴、高台寺“观音”机器人、金缮修复三个主题的视频作品也已在南方都市报N视频、人民网等平台发表。成员们表示,未来将会继续努力,做出更多的好作品。
文| 蚁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