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由汕头大学研究生院主办,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五届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召开。
本次论坛以“新媒体语境下误导信息及治理”为主题,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技术与信息误导之间的关系,鼓励研究生做出更多的出色研究成果,促进高校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形成更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论坛邀请到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曾润喜、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邱鸿峰两位校外嘉宾莅临指导,我院刘昶院长、毛良斌副院长、蔡秋彦副院长、周翔教授、徐霄扬老师出席。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究生代表参与学术交流。论坛共收到来自国内18所高校的40篇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论文来稿。
本次论坛于上午9时开幕,由蔡秋彦副院长主持开幕仪式。刘昶院长致辞,同时抛出四个讨论点:真假新闻的博弈自古有之;假新闻消费心理与反转现象;后真相与新闻真实性的消融;应对之策MCL(Media and Communication Literacy):主动而平衡地消费新闻,获取新信息超越心理支撑。
曾润喜教授进行题为“新媒体时代的政府注意力分配”的主旨报告,并提出“注意力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稀缺注意力是普遍问题”“知道危机的发生,一个公共问题才会艰难地配置注意力,然而,处理危机的成本往往要比预先采取措施以阻止其发生的成本高很多。”
邱鸿峰教授带来了题为“健康风险传播:跨越认知-行为鸿沟”的主旨报告,主要探索性行为在不同程度的关系建立中对HIV干预的意义。研究得出网络约会健康影响上的简化论与技术决定论,并且检验了关系动机的影响,意味着HIV干预可以提前到对网络关系传播过程的关注。
毛良斌副院长则进行了题为“社会公共事件中网民话语表达框架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解释水平理论的视角”的报告。并提出“一个社会公共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发展阶段、不同的空间地域以及与当事人社会关系的不同都会导致网民对事件的话语表达不同,所以作为舆情监测者和舆论引导者要考虑这三者对信息发布效果的影响。”
本次论坛共分为四个分会场:网络用户心理与行为研究、假新闻与反转新闻现象研究、新兴媒体伦理研究和网络空间的误导信息及治理研究,周翔教授、曾润喜教授、邱红峰教授徐霄扬老师分别担任评议人。
在听了研究生们的报告后,四位评议老师也分别给出了精彩的点评。周翔教授针对同学们的论文写作建议:1.论文写作要提出研究对象背后的根本问题。2.文章关键概念需要界定清楚,避免“皮肉分离”。3.案例的选择需要是从宏观上具有强烈代表性的。4.案例分析需要具有延伸性,做到举一反三,从具体性走向一般性。5.文章逻辑需要自圆其说。6.研究方法讲究系统性和严谨性。7.文章标题需要体现核心主旨,避免过大过空。8.行文话语需要谨慎,研究环节需要交代清晰。9.研究分析出现矛盾的地方,可以加以深入研究,从而找出原因。
邱红峰教授鼓励同学,研究生期间大胆尝试写论文是一种很好的开始。在论文写作中,文献回顾方面应当交代理论框架,从而进行阐述和证明,并针对论坛主题提出几个观点:误导信息作为新闻中的概念是否合适运用到娱乐节目分析中;误导信息不一定是错误信息,而可能是存在一定片面性,同时核查较为困难,是现有技术难以解决的信息;区分事实核查与事实核查报道或新闻两个概念,事实核查的开端早在新闻诞生时就已发生。最后总结,论文创作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否则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论文研究也应该更加规范,准确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讨论,建议同学养成对论文尤其是原文进行精读的习惯,鼓励同学对更有趣的,从自身出发的研究命题进行研究。
曾润喜教授强调了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意识”,要求同学们把握一个明确的主题,并提出论文在于知识的创新与理论的深挖,鼓励同学们突破教材思维。
徐霄扬老师首先肯定了与会同学们发掘选题的能力,但同时也提出,同学们在文章写作的规范上还需加强。此外,他希望同学们可以更多地掌握一手数据,而不是一味参照数据平台的信息。
颁奖典礼和闭幕式于下午6时举行。由蔡秋彦副院长宣读获奖名单。共有20名参赛者获奖,其中一等奖四名,二等奖八名,三等奖八名。
最后,毛良斌副院长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的研究论文具有关照现实、研究视角和话题新颖、交叉视角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存在理论基础缺乏、研究方法粗糙、研究实证性较差等不足之处,他希望同学们“慢慢积累,慢慢提升自己的多学科知识,更可以通过不断地参加论坛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文:王新月、吴晓旋、王舒子、张秋悦、邵镘羽
图:凌学敏、陈宇彬、韩寰、冯典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