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0 16:26

近日,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读懂中国”活动作品评审结果。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制作的《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获微视频组的一等奖,《人生如书,人生如歌》、《丹青墨水,书写历史华章》分别获得征文组的二、三等奖。

微视频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参赛学生:谢琰琳、刘宇浩、杨嘉琪、郑紫欣

庄重平缓的旁白中,汕头大学老教授庄和诚的形象跃然于屏幕上。60年代,时值中国缺乏外语人才,喜爱数学与历史专业的庄和诚毅然报考了英语专业。庄和诚称:“既然是国家的需要,我就把国家的需要当作我的志愿吧。”视频讲述了庄和诚1985年入党,1987年到汕头大学任教等经历,以具体的事例展现庄和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尚情怀。视频的结尾,庄和诚对大学生提出肺腑之言,希望学生利用好一切资源,好好学习,将来为人民服务。


得知获奖的信息,谢琰琳十分惊喜。去年,初次参赛的她仅获得校级一等奖。今年,在洪蒙典老师的鼓励下,谢琰琳带领新团队再次参赛,“很感谢洪老师和团委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也很感谢团队成员的团结和配合,大家各取所长,才打磨出这样一个视频。”五分钟的视频,谢琰琳团队搜集了近25GB的资料,文案在两个月内修改了四版,最终精简成1393个字。“为了让作品更加完美,哪怕作品完成度很高,老师还是坚持修改。团队成员们一起克服困难,才能有今天的成绩,这个奖项是每一个参与创作的老师和同学努力的结果。”刘宇浩称。

征文

《人生如书,人生如歌》

参赛学生:封乐淇

作为当代书画艺术家,陈汉波通过丹青渲染,以一幅幅画作讲述中国故事,描绘了党百年发展的重要情景。同时,陈汉波的绘画理念与人生经历也启示着年轻人要学会脚踏实地、博采众长,拼搏进取。

人生如书,人生如歌


交错重叠的巍峨群山、弥漫散溢的白色云雾、凌空腾起的瀑布、浓密繁茂的苍天树木,陈汉波笔墨肆意挥洒,我国的江山秀色、涧水长流、高山鸣泉便栩栩如生地被刻画到了轻如蝉翼的雪白宣纸上。作为当代书画艺术家,陈汉波自幼喜爱书画,深受庭训,在长期的丹青翰墨生涯中笔耕不辍,一段诗意人生如书如歌。


2020年,陈汉波的美术作品《云谷流泉》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全国诗词书画摄影展”中荣获金奖,同时他也被授予了“中朝友好艺术大使”荣誉称号。作品画面恢弘,磅礴大气的山峦森林映衬出了当时中国志愿军长途跋涉、不畏艰辛奔赴战场,守卫祖国疆土的坚定决心。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而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承这种精神,恢复中华。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新秩序还未稳定,国民党长期统治下的恶性通货膨胀导致民生困苦。面对严峻形势的考验,党积极采取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一系列稳健政策,建设新中国,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云谷流泉》上的笔笔墨迹作为时代的窗口,见证着我们党的步步前行。


2021年,陈汉波的画作《源远流長》入选在北京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诗词书画摄影展”。“源远流长”这几个字画满了中华民族历史轨迹的同时,预示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源远流长。党在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一步一个脚印,看遍四季流传,终成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5G技术、数字经济、冬奥举办……中国在世界瞩目中飞速成长。但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全球化形势下,党面临着内外部的多方压力。2019年,新冠疫情以猝不及防的速度席卷全球,如此的重大打击,我们党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迅速冷静,启动应急机制,统筹各方力量有条不紊地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此间,世界各方质疑的声音层出不穷,党皆铿锵有力积极进行回应,坚决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正是有了党的领导,才会有如今静待春暖花开的希望。


陈汉波的画作描绘出了党发展齿轮不断向前滚动的点点轨迹,画笔起落间皆是中华民族百年岁月的灿烂和辉煌。


在创作的过程中,陈汉波重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相结合,在提高作品艺术含量的同时,做到雅俗共赏。青年人需要从中汲取营养,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而且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做到两者缺一不可才能全面发展。如果说积极的行动是刀,助青年人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开辟出一番天地。那么就是丰富的内在就是磨刀石,给予我们永不枯竭的灵感。没有经历试错复盘的痛苦怎能做到真正蜕变、破茧成蝶?只会纸上谈兵,空有满腔抱负不去努力实现又怎能得偿所愿?


在日常生活中,陈汉波积极参与书画界各个社会组织所举办的盛世庆典、艺术交流等社会活动,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这也提示着我们青年人万万不可以闭门造车,要主动寻找各种渠道,丰富认知。从蹒跚学步到如今的翩翩少年,父母的谆谆教诲常伴左右,如同我们人生前半段路程中无数个分岔口旁鲜明的指向标,引导着我们走向这趟人生旅程正式出发的地点。当目的地到了,尽管再不舍,他们也只能双眼噙满泪水在身后用力推我们一把,然后招招手目送着我们继续书写剩下的故事——那是属于我们的人生轨迹。父母能做的就是尽力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那一条,然后脚步永远地停滞在我们人生的开始。我们抓住了自己的光,也注定走向满腔孤独。一路跌跌撞撞地前行,难免感慨知音难觅。带着不被理解的失望,我们慢慢地封闭了内心,成为了“独舞者”,不问世事享受属于自己的舞台。但如果永远被困在舞台中央一束小小光线圈画的逼狭范围中,能望见的光永远都是微茫的。勇敢地冲出去吧!当耀眼的阳光灼热脸庞,看见的是不同皮肤、同样年龄的无数个我们,与他们共舞吧,那里才是更大的舞台。


在书画艺术的漫长道路上,陈汉波始终以“学海寻珍累也乐,书山探宝苦亦甜”的意念提醒着我们要拼博进取,千万不能因为小小成就便沉迷于自命不凡的迷梦,也不可感概未来无望而放任自己堕入颓靡的深渊。如今,“躺平”丧文化如同暴风骤雨一般席卷青年群体,青年人躺在大海上漂浮不定的小船中无所作为。“逃避可耻当有用”成为了牢牢贴在我们身上的标签。此时,陈汉波先生对于艺术的态度便成为我们打破困境的重锤,学会在“累苦”中细细品尝“乐甜”方得阔达人生。逃避确实不能解决问题,但是逃避并不意味着放弃。逃避作为一时的避风港,能让青年人在重压下得到一时喘息冷静下来,沉淀自我,找回最初的本心。然后拍拍身上灰尘重拾行囊,大踏步地走出那扇看似遮挡一切风雨,实则阻隔了所有光亮的门。迈出去吧!抬起脸享受颗颗雨滴在脸上肆意拍打,何尝不是一种美好体验。这个世界是我们的,党和国家的未来等着我们踏足。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陈汉波人生如书,记录着我党的日新月异;人生如歌,吟唱着对青年的殷切嘱托;他以夕阳之躯托起明日朝阳,身体力行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

“陈汉波先生坚持学习书画与创新进取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在丹青翰墨生涯中笔耕不缀,歌颂了我党始终坚毅向前的精神。”封乐淇深受感动,“对于获奖,心情是又惊讶又荣幸,先前从未想过会获奖。我非常感谢朱士奎老师的耐心指导。”在封乐淇对文章抒情部分的写作没有头绪时,朱士奎给她提出建议:可以从当代年轻人的现状入手,并加入自己对此的感悟与思考。这句话给予封乐淇灵感,促进这篇文章的完成。


《丹青水墨,书写历史华章》

参赛学生:付玉婷

一支笔,一张纸,一盏墨水,这是林凯龙记录潮汕历史的所有工具。林凯龙投身国画事业,用画笔传承潮汕文化,见证潮汕地区的变迁。自汕头被划为经济特区,林凯龙深刻地感受到潮汕大地的变化:红色踪迹与日俱增,“从前轻瓦土墙,如今的高楼大厦”。


丹青水墨,书写历史华章


算不上整洁的桌面上放了一个腕口粗的碗,里面蓄满了清水,倒影里看得到窗边的一盏兰草。粗细不一的画笔零零散散地铺满了毡布,布是绒面的,原先还能看清楚标线,现在已经被墨渍泅地乌乌斑斑;桌子的尽头,挨着墙放着的,是瓶装的墨,常见的多是黑与红,也有鹅蛋黄、草绿一些颜色,画山水时是最好不过;画画离不开纸,但平时并不会把画纸随意铺设在桌上,宣纸娇贵,碰了水再画便失去了手感,“南方气候潮湿,要保存这些纸不容易。现在熟宣可贵哩。”林老师说,他向我展示了柜子上用箱子保存好的画作,每张都做了防潮处理,卷成桶装,好收纳。


年轻时,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揭阳人,去了武汉读书,学的也是国画。读成归来后,放弃在武汉一所画室工作的机会,选择返回家乡继续研究绘画工艺。一支笔,一张纸,一盏墨水,经常地就是一个下午一个晚上的画。九十年代汽车还不普及的时候,他就常常一个人背上画具,前往老家的各个历史古巷采风,这个过程让他越来越感到潮汕老厝的变化。印象最深的,也是使他坚定要做潮汕文化的转变,是他看到一位汕头老伯,在上午九点的阳光里做粿饼,典型的潮汕人长相,淳朴、憨厚,没有别的心眼,就是和老伴谈笑晏晏,用着亲切的乡音说话。老厝会老,时光不会,历史不会一直停留在这一瞬间,如果没有人记录下来,那百年后还会有人记得它们吗?林凯龙担心这样好的文化止步于此,不应该,不值得,于是他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和林凯龙老师修行时,最大的感受是“静”。笔法灵动,但心得静,画面在眼前动,但落笔得扎实、稳重,不能心中无形,画得出东西四不像。林凯龙老师饱读诗书,尤其是宋元两朝的古籍,并且以史为鉴,借鉴古人画法的同时创新自己的一套画法,在传统基础上融合当代艺术的风格,讲究笔墨的气韵,在问到他的绘画宗旨,他说是“立足本土、注重吸纳、崇尚境界、讲求笔墨”。


根治潮汕文化,立足粤东,汕头自被划为经济特区,就乘上了时代发展的“和谐号”,在潮汕地区能感受到党对这片土地的眷顾,处处的红色革命踪迹,告诉我们潮汕地区是党的发展重要地点。林凯龙老师也深刻感受到这一点,“从前轻瓦土墙,如今的高楼大厦”是最好的印证。


执手画丹青,水墨筑中华。林凯龙老师将一生投入国画事业,用画笔传承潮汕文化,告诉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墨水是冷冽的,人情是温暖的,我们要谨记如今的好光景是党的带领下得以见到的,我们不能忘,潮汕也不能忘记。

2022年,由教育部关工委主办“读懂中国”活动,以“共话百年奋斗,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设置了微视频、征文、舞台剧3类项目。该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感动影响身边人,使广大青年在记述和传播老同志的故事中受到生动鲜活的“四史”教育。



文字 | 何茵桃

视频|由参赛同学提供

排版 | 何茵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