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1 15:24

冯月季,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新闻学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Moody传播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符号学与社会文化符号学。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十多项,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出版《传播符号学教程》等著作四部,在《东南学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在《联合早报》等媒体发表新闻评论若干。主要学术兼职有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文化与传播符号学会会员以及国际符号学会会员。

刚到汕大没几天,冯月季已经将从河北托运来的几十本书工工整整地摆在了进门处的靠墙书柜上,不光有和他研究方向相关的历史学、文学、传播学类书籍,还有哲学类、政治类、艺术类等领域。“多读书是拓展思维很好的方式”,冯月季说。除了一柜子书,摆在办公桌前方空地上的几个哑铃也很引人注目,冯月季表示,健身让他“不仅得到了身体上的锻炼,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放松”。从攻读博士学位到现在的十几年时光里,在阅读和健身的陪伴下,冯月季在符号学研究中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

历史缘起,在探索中确定方向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虽然走上了一条和最初的高考志愿基本无交集的路,但现在的冯月季依旧无悔自己的选择。18岁那年,追求“热门专业”无果的冯月季进入河北大学历史系学习。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他通过历史系的课程认识到了在研究时要注重时间的纵深感,在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历史踪迹的考证中掌握了基础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不知不觉中为之后的学术研究埋下了一颗种子。

如果说历史系是冯月季推开学术研究的第一扇门,那么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时选择的文学系就是门后的一盏感应灯。“文学给我提供了除了文学作品之外的想象”,文学理论的思辨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对冯月季后续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

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后,冯月季在贵州工作了一段时间。2010年,冯月季顺利进入四川大学进行新闻学的博士学位攻读,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他的博士生导师赵毅衡先生,并且开启了他一往无前的符号学研究之路。

从本科到博士,从国内学习到国外交流,冯月季没有选择在同一个领域深耕,而是从跨学科的视角多方面尝试。目前,冯月季正在从事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机制研究。正如冯月季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潜心钻研的传播符号学,在历史学、文学的加持下,他没有将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局限于新闻传播的领域,而是将之置于相关历史文化和对应的文学体系中去纵向探讨和横向对比,从而对问题得出更充分的诠释。

在教学上,冯月季也鼓励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学习,在民族志电影与影视人类学课程的课堂上,他提出田野调查的方法,“人类学研究是人文社科学科研究的必备技能之一。” 即使是理论课,冯月季也希望同学们能从亲身实践中获得收获。

冯月季生活照

确立自我,在符号学中展望未来

“能够从事符号学研究是我整个学术研究生涯中很幸运的事情。”冯月季坦言,在中国,符号学还不能算是一门很大众的学科,但是自己能够选择这样一门学问来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志趣,他感到很幸运。

在接触符号学的过程中,不仅让冯月季对于这门学科的发展轨迹、未来发展方向有了认知和思考,也让他对自己、社会以及世界的认知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符号学探讨的就是意义的问题。”冯月季认为,意义是我们人在世界上存在的终极追求,人是靠着追寻意义才显现出自身的价值。

因此,如果没有意义,那么人的价值根基也就不存在。基于此种思考,冯月季对于传播符号学除了有学术上的兴趣之外,还产生了基于道德及伦理的责任感。

比起“学者”,冯月季更喜欢称呼自己为“做学问的人”。冯月季认为,不管是学习知识还是创造知识,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责任心,要有“坐得住”的态度。在学术界以外的许多人看来,研究学问是一项比较枯燥的事情,而且在当下整体的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能够纯粹地做学问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对于学术研究方面,冯月季主张“学以致用”,“这项研究在这个社会中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是冯月季常常思考的问题,对此,他会主动跟相关领域的学术同行进行交流,相互促进的共同体意识是他科研路上的助推剂。

冯月季生活照

人生海海,终会有帆有岸

谈及目前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冯月季说,符号学将会陪伴他的整个学术生涯。

为了打破符号学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感,打开同学们对于符号学认知的视野,在本学期传播符号学的课堂上,冯月季通过具体案例来介绍符号学的基本理念。“符号学并不是晦涩难懂的学问,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符号。”了解符号,明白我们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深入学习传播符号学的内容是冯月季对于传播符号学的课程教学目标。冯月季认为,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符号进行交流,潜意识中,这就是传播符号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实践形式。

除了传播符号学,冯月季本学期还开设了民族志电影与影视人类学课程,得知学生在此之前还没有接触过民族志电影,冯月季打算先从基础概念入手,向学生普及民族志电影的涉及方面以及理论知识,“民族志电影和纪录片有相似之处,但不可以完全等同。”在后续的课程中,冯月季会将民族志电影的具体案例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这一概念。

“汕大的学生都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冯月季对学生的课堂初印象赞不绝口,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第一节课下课后就有学生到讲台上就课堂内容和他交流。“虽然大多数人对符号学感到比较陌生,但是他们都有着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人类学就是一项研究人的科学,冯月季说,“学习人类学,首先要了解人类在社会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人类学的研究是对于人类的命运和存在持有普遍的人文主义关怀的一种态度和情感,而民族志电影就是基于此的一种影像形式。

来到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之后,冯月季将在先前从事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从事一些国际传播相关的问题研究。“是机遇也是挑战”,对待已有的学术成就,冯月季以谦逊平和的心态保持着平常心;对待即将涉猎的新领域,他希望能够用之前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启国际传播的学术研究新篇章。

“珍惜当下”是冯月季最想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他认为,本科的四年正好是一个人从少年时期逐步走向成年的过程,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冯月季将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继续他的学术研究之路,他也期待着在和汕大新闻学院师生的交流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文字|叶子怡

图片 |  冯月季

排版|叶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