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样的报道就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1994年,时年36岁的曲长缨加入了中央电视台刚创办的《焦点访谈》,接触到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他感叹:“当调查记者,真是越干越上瘾!”
2002年,因为一通打进三次的“矿难”热线电话,曲长缨与摄像记者赶赴山西临汾展开调查。取证艰难,危机四伏,他从矿难现场到旅店又到殡仪馆,执着地要探个究竟。后来他辗转潜入死难矿工的工棚,寻寻觅觅,竟翻出一本遇难矿工的通讯录。凭借着这些线索,他奔走三省采访,终于证实了死难矿工的真相。凭借这篇题为《追踪矿难瞒报真相》的报道,他获得了2003年度“中国风云记者”称号和中国新闻奖。
曲长缨在讲解自己的作品
匆匆二十七载,曲长缨制作的电视舆论监督报道不计其数,仅矿难报道就近二十起,而他却很少提起这些年来承受的危险、艰苦、伤病与无奈。“他是《焦点访谈》元老,他做的舆论监督节目让我赞叹不已。”央视主持人敬一丹直言。《焦点访谈》近三十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新闻调查记者如何突破报道的关键?如何拉进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电视舆论监督报道有何难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话了中央电视台资深记者曲长缨。在这次对话中,他从电视舆论监督的角度出发,谈了新闻信念、舆论监督、社会热点等问题。
3月6日、7日,中央电视台资深记者曲长缨应邀在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和桑浦山校区与众多师生分享从业经验。
讲座之外,长江新闻社记者(以下简称长新社)与曲长缨进行了一次对话,以下是对话内容:
“社会仍需要舆论监督的力量”
长新社:您在介绍《追踪矿难瞒报真相》报道时用了两个“偶然”,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曲长缨:一般来说,报道案件新闻事件的流程是别人提供信息,记者来写,而不是记者亲自去破案。在这则报道中,我不得不充当了公安的角色,破这个案子。这不是新闻报道的常态,只能说我运气好,碰巧让我找到这些线索。
但是运气背后也有基础,你得有平时的积累,才能有这样的好运气。你没有平时调查的经验积累,运气到了你身边,你也发现不了。还有一点,记者不能轻易放弃。虽然记者去到现场不一定能找到线索,但是不去现场就一定找不到。在看上去似乎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坚持,要想尽办法,用尽全力,也许会有转机呢。
长新社:您之前说真正找到新闻人的感觉是在《焦点访谈》,那么什么是“新闻人的感觉”?
曲长缨:简单来说,就是希望做出来的报道能够引起社会关注,能够解决社会问题。衡量新闻记者的标准不是挣钱越多越好,而是做出的报道的社会传播力越大、越广越好,能够解决的社会问题越多越好。
如果个人不能对社会有任何帮助,恐怕活着的乐趣也就没了。我在《焦点访谈》时报道了很多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一心只想为老百姓多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人生的乐趣。
长新社:如今电视上的舆论监督节目越来越少了,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情况的?
曲长缨:这几年疫情改变了很多事情,一旦和疫情沾边,很多问题都很难说清了,舆论监督报道也受到了限制。但我相信,随着疫情的结束,舆论监督节目还会有发展空间的,没有这样的报道就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不能否认的是,社会仍需要舆论监督的力量。我们至少要有一个能反映党和政府惩治腐败、打击不法行为、为老百姓伸冤的电视栏目。因为老百姓比较容易接受电视这种形式,传播影响力大,效果也更好。
很多人觉得批评的、曝光的节目是负能量的,这是不对的。评判节目正负能量的标准不关乎歌颂与揭露,而在于是否能为老百姓提供帮助、是否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如果舆论监督节目的效果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能加强老百姓对国家的信心,就是正向的、积极的节目。尽管是批评类节目,但是符合中央精神、符合老百姓心愿的,我觉得这就是正向报道。
长新社:您刚刚说“社会仍需要舆论监督的力量”,如何理解这种力量?
曲长缨:在《色情表演的推手》里,低俗的脱衣舞表演大行其道,这是社会无法为老百姓提供健康文化的表现。我们节目曝光了这种现象,全国政府部门就立即开展了扫黄活动,打击这种非法行为,同时也关注了基层文化活动。如果只能看脱衣舞,老百姓的文化素质如何提高?社会如何进步?这就是舆论监督的力量,社会需要这种力量。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狂飙》,剧中大篇幅都在展示恶势力的猖獗。这些恶势力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我们不能说《狂飙》是在丑化社会,它只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以此提醒大家要警惕违法犯罪的行为。
其实这种情况跟我们国家社会进步的形象是很不相称的。作为记者,我们要努力改变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否则被恶势力垄断了,年轻人哪里还有奔头。年轻人还是向往公平正义的,不希望社会变成另一个“狂飙”。
长新社:您在《焦点访谈》工作了27年,您觉得舆论监督报道的难点是什么?
曲长缨:舆论监督是通过曝光一些具体事件来制约公权力滥用,肯定会得罪一些人,这决定了舆论监督报道常常会陷入调查难、拍摄难、播出难,或者播出后遇到阻碍等困境。最常见的难点还是节目无法播出。
所以,我在《焦点访谈》最大的快感就是节目播出了,不能播出,监督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做节目的初衷是想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但是也有时候节目播出后却也不一定能帮到他们,有时候甚至还会带来相反效果,这就是社会复杂的一面。我做过两期节目,从效果看,不但没有解决当地问题,反而引来了当地对举报人的打击报复。这不是舆论监督的错,反而说明更要加大监督的力度。
当然,舆论监督不是万能的,还需要各有关方面的配合支持,但没有舆论监督是万万不能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尽量继续去帮助老百姓,减少他们受到的伤害,争取得到党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促成问题的解决。当然这是些个例,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节目播出了,还是会起到作用的,所以当时普通百姓遇到冤屈和问题时往往会想到找焦点访谈栏目,电话不计其数,来信每天几个麻袋。
他喜欢把自己的作品刻在光盘里
“希望同学们勤学苦练,厚积薄发”
长新社:调查报道难免涉险,您觉得男记者在这方面会比女记者更有优势吗?
曲长缨:男记者与女记者的优势点不一样。一般来说,太危险的报道是不会让女记者去干的。女记者现在是正面报道的主力军,因为这些报道没有什么危险。记者不用非要去做不适合自身条件的题材的报道。女记者在医疗卫生、学校教育、文化、社会管理这些方面更有优势,可以写好这些题材的报道。
2013年,《焦点访谈》的一名女记者做了《证难办,脸难看》这期舆论监督节目,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女记者也是可以做出好的调查报道的,有很多获奖的调查报道都是女记者做的。可以说,新闻行业是男女最平等的行业之一。
长新社: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会挤压电视舆论监督类新闻的生存空间吗?
曲长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与电视监督报道各有优劣,但同样重要。
以《焦点访谈》为例,每期节目是10来分钟,观众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但短视频时长过短,观众只能看到几个画面,听到几句话。观众还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视频就结束了。
因此,老百姓看短视频,很多只是看个热闹,知道了信息,很少会去思考深层原因。可以说,短视频很难能引起观众对社会事件中存在问题的高度警觉。电视新闻节目有场景转换、人物采访、观点输出以及主持人解说,观众看完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引起深度思考。比如说,有房子倒塌了。通过短视频,观众只知道房子倒塌了;但在电视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中,观众可以了解到塌房是因为建材质量不好还是施工不规范,是不是人为的原因,从而产生改变这种情况的强烈渴望和建议。
长新社:不少同学认为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与在实习单位真正能干的事情相差较大,我们该如何去平衡这种落差?
曲长缨:实习是一个学习过程,实习期间要追求自我提升。即使作品无法发表或者选题不通过,这也是一种收获。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几次机会,但这些机会要靠你平时大量的积累才能抓住,才能实现厚积薄发。只要去报社去实习,哪怕只是发“豆腐块”,你也能接触到比学校更多的资源,有了解更多事情的机会,不要指望实习就能出大的成果,重在体验,努力融合所学的东西与现实工作的需求,缩短其中的差距,付出早晚会有收获。
长新社:您有没有什么采访小技巧可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曲长缨:首先,采访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发觉受访者情绪紧张时,可以尝试缓解他的情绪,寻找受访者感兴趣的话题。其次,最好不要成群结伙,尽量单独上前交谈;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找到适合的契机再上前交谈。还有一点,在采访前可以先反复与搭档演练,互相套话,抓住彼此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和兴趣点。
长新社:回顾在新闻行业工作的这些年,您有什么特别的感慨吗?
曲长缨:我觉得还是要坚持舆论监督,而且还要加强,不能削弱。目前,我国还需要舆论监督来监督一些事件、部门,曝光一些社会问题,让新闻媒体发挥它先天就有的舆论监督功能,让普通百姓有申冤说话的地方。
媒体在报道新闻真实和核实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阻力,那么有关方面就要支持记者冲破阻力、把事情的真相展现出来。一些阻挠舆论监督的人应该明白,你可以暂时地削弱、控制舆论监督,但不能让它永远消失。
曲长缨为学生答疑解惑
记者|何茵桃 高泽芝
图片|黄晨发 高泽芝
编辑|黄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