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04 09:17

4月10日晚,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婉琦老师在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开展博闻系列讲座。讲座围绕《网络舆论:理性的“瓜”还是理智的“猹”》主题展开。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李老师以社会事件和网络事件为切入点,就“网络舆论”和“全民吃瓜”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引导大家以理性态度面对舆论事件。

"舆论监督还是舆论干预司法"

“4·14聊城于欢案”曾在网络空间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李婉琦老师以电视剧《底线》中的改编案件为切入口,梳理了“于欢案”的始末,并向同学们讲解了网络舆论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

讲座中,李老师提到,“于欢案被全民讨论,是舆论监督的良好体现,是全民法治的良好开端”。尽管舆情是舆情,法律是法律,两者之间不能混淆,但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网络空间为民意表达提供了空间和渠道,而民众朴素的正义将推动法律法规的运行。就此案而言,当公众一边倒地同情于欢时,说明公众感受到了公平正义分量,而判决的改变是舆论监督的结果,是法理之外还有温度与人伦情理的最好体现。“于欢案”的启示不仅仅在于公民在舆论空间中对公平正义的捍卫,更能为后来的类似案件提供借鉴与启迪。

"失声的蔷薇?舆论环境中的多数人暴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所有的社会事件最后都会成为网络事件,‘全民吃瓜’与‘全民评论’成为普遍的网络现象”。李婉琦认为,网络舆情的初始状态是网民的围观,而网络舆情的爆点往往是自媒体和意见领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推波助澜”。在社交媒体上,因为自媒体数量众多且对于发布的内容疏于审核,有时会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影响互联网空间的良性互动。此时,我们需要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我们获得的网络信息。

1C9B2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而与此同时,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当负面的网络情绪与言论开始聚集,则可能形成多数人的暴力。对此,李婉琦老师援引同学们熟悉的舆情案例,对舆情背后的导火索、引爆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强调,“新传学子在网络舆论场中应具备分析问题和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看完能思’,‘思后能辨’尤为重要。”

讲座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踊跃发言,就讲座内容与李婉琦老师进行交流互动。

本次讲座是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闻系列活动第十期,活动旨在拓宽新传学子专业视野、树立专业理想,增长课外见闻。


供稿 | 李婉琦

编辑 | 赖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