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晚,东方卫视独立制片人、全景式警务纪录片《大城无小事》总导演邵英藜以“电视制作的理想和现实”为主题,应邀在汕头大学知行书院戏剧厅开展媒体经营管理课程讲座,与学院师生分享电视制作背后的故事。
邵英藜从电视节目的模式出发,介绍了目前电视节目制作的行业现状,并且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历。
电视综艺节目有两种分类,一种是常规栏目,一种是大型晚会,无论哪种节目,“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都是有模式的。” 邵英藜说,但是在16、17年前,电视节目制作的圈子里还没有“模式”的概念,而是将之统称为“娱乐节目”。
在没有“模式”的时代里,制作人如何判断一档综艺节目会不会受观众欢迎呢?
邵英藜的同事总结了综艺节目的四大核心要素:吵、跳、叫、闹。大声的叫喊、夸张的表演、吵闹的效果音让家庭客厅的氛围“热闹”起来,这是早些年许多电视节目存在的理由。
而邵英藜认为,达人秀的引进是国内综艺节目评判标准发生改变的转折点。“我们最早的节目灵感是来源于看的比较多的台湾综艺。” 邵英藜回忆到,参考其他综艺的模式,再加之一些本土化的改造,是早期综艺节目的制作方式。
“达人秀的本质是讲故事。”邵英藜说,并不是每一个进摄影棚的人都能在电视上和大家见面,效果够不够好,最终的评判标准在于故事是不是吸引人。
《大城无小事》是邵英藜制作的全景式警务纪录片。对于“全景式”,邵英藜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选角上,从巡逻民警到刑侦民警,“上海民警”的各个岗位都在邵英藜的镜头之下;空间上,拍摄的场景很大很多,几乎走遍了上海每个角落。
在与陈莱姬老师的座谈环节中,邵英藜结合制作《大城无小事》系列纪录片的经历,强调了“国外综艺引进需要‘本土化’”的观点。在她看来,好的电视节目一定是有核心母题的,真正能打动观众的东西是故事里的人情味,“爱看故事是人类的天性”。
在邵英藜看来,电视内容本身是不会消失的,因为观众对娱乐的需求不会消亡,但是会出现场景的变化。“制播分离”是大势所趋,电视行业从业者也会逐步成为各类长、短视频内容的生产者。“干我们这一行最重要的是热爱,”邵英藜说,“很难再找到一个职业像电视这样永远有新鲜感了。”
讲座现场气氛活跃,邵英藜热情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一连串问题。
关于“全景式纪录片如何拍摄”,邵英藜分享到,《大城无小事》采取的是前期全过程跟拍、后期筛选素材的制作方式,拍摄第二季的过程中积累了6000小时的前期素材,而拍第三季刑事案件时,废片比高达1:657,因此,扎实的场记是每一位导演的基本功。“学好理论基础,多实践”是邵英藜给对电视制作行业感兴趣的同学的建议。
文字丨叶子怡
图片丨朱子旭 叶子怡
编辑 | 叶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