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4:53

6072D

7月1日,学院2021级19名同学踏上北上之路,分赴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健康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新京报》7家媒体,开启为期两个半月的北京实习。


2023年北京实习团的成员有曹罡豪、陈梓敏、陈智敏、陈昊铮、李苑滢、吴依晨、张泽龙、陈蓓蓓、陈立儿、李湘怡、刘嘉雯、宣骏超、王奕峥、杨梦梦、朱慧、邓菲、刘扬、张顺花和郑婷,带队指导老师为张征老师和蔡秋彦老师。


半个多月来,实习团成员在各自岗位得到了点点滴滴的收获,现将部分同学的实习心得编辑于此,与大家分享。

1BF1C

2023年北京实习团合影


张顺花:实习编辑与她反反复复修改的海报

实习单位:中国新闻社

作为一名中新网海外中心编辑实习生,我的主要工作是根据英文稿件,利用PS、AI等工具制作英文数据可视化海报,撰写文案,以及对稿件中英内容进行审核和数据校对等。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是我专业所学的一部分。每次看到自己的海报发在中新网的英文网站上时,真的成就感满满(虽然海报总是要来来回回修改无数次)。


在将英文稿件转化为吸引人的文案时,我学会了准确理解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文笔流畅、富有说服力的内容。同时,通过参与稿件的审核和数据校对工作,我培养了对细节的敏锐感知和对精确性的高要求。最近的实习让我在编辑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实践经验。我意识到编辑工作需要综合运用技术、语言表达和协调能力,以确保高质量的内容产出。在这个过程中,我面临了一些挑战,但也取得了成长和进步。

2AE1F

制作的英文数据可视化海报 张顺花/供


陈昊铮:经纬穿行,完整走一遍文字生产与校对

实习单位:法治日报

报到那天,我害怕迟到,特意打车过去,手续表填好后,贴着证件照的出入证和就餐卡发了下来。我在回程的公交车上反复观摩,有一种正式被“接纳”的感觉,就像当初高考完拿到录取通知书一样。


我的指导老师也姓陈,是个眉目慈善的编辑,写过不少政策解读类文章。报社老师之间打电话时,把我称作“小孩”。我搬着小凳子坐在旁边,跟着老师走了一遍编辑工作的全流程,“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随时提出”。等版面打印出来后,我负责帮着老师做校对。其实标点符号、文法相关的内容我并不精通,一开始拿了几张老师们已经校对过的版面看,然后才开始我的工作。第一次,改得小心翼翼,心里想,“我的水平,也够改记者老师的稿子吗?”后面,在把校对好的版面送到排版室时,我故意走得很慢,看看老师们都是怎么改的。慢慢地,我悟出这样一个思路:大胆改,多多益善,后面还会有新一轮“审”“校”。后来的工作中,改动的地方被采纳,甚至老师竖起拇指,都是小有获得感的地方。


我的部门是做深度报道,我想象中的《法治日报》报道是在公安部门、案件受害者、法院、法庭中跑,但是我们部门不用,主任说:“其他报纸可能更加聚焦于个例,我们做的是更有普遍性、现象级的。”经历了几次选题会后,我感觉报社的选题很贴政策和法律,在聚焦个案的基础上更放眼全国。截至目前,我参与了3个选题,有一篇写了2500多字的稿子被采纳了。

70281

工作日常 陈昊铮/摄


郑婷:暗访要沉浸式体验

实习单位:法治日报

感兴趣就要主动出击!选题会上听完老师们的选题后,我对一位老师的选题非常感兴趣,因此我主动向老师询问我是否可以参与,老师欣然应允。


老师采用分步式布置任务,在完成某一阶段的任务后再布置下一个任务。任务的难度也逐渐增加,由采访十个家长,至暗访多个机构,再到邀请单位接受采访,令我逐渐学习到记者面对不同的采访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如何最快速地获取信息。


工作忙碌充实,充满挑战。最先锻炼的是脚力。在烈日中背着重重的书包前往采访机构或单位,就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在一步步往前爬。在采访的过程中更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充分发挥脑力与眼力。“眼力”,在采访过程中观察四周环境,善于发现细节和微末。在暗访托育机构的过程中,由于是针对婴幼儿,孩子生活的环境有没有锋利的棱角,有没有监控随时看管,孩子饮食的过敏源如何处理……唯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询问才能等到更加细节的描写。“脑力”,暗访如何隐藏身份获取信任,需要在访问的过程中表现得落落大方,回答真实可信,需要沉浸式的体验来带入角色。在潜入机构时,将自己带入家长的身份角色,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去与机构的老师们交谈,掌握一定的交流主导权,从而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

24A2C

郑婷的工作日常 陈立儿/摄


陈立儿:严谨才有优秀的新闻报道

实习单位:法治日报

在两周的实习时间里,我在记者老师们身上学到的就是“严谨”二字。


在第一次参加选题会后,我收到了本次实习的第一个任务,关于未成年人追星乱象的选题。这是我较为熟悉的,所以记者老师决定让我尝试独自完成本次选题的提纲、采访以及初稿的写作。


前期的选题提纲以及采访提纲完成得十分顺利。正当我准备开始寻找采访对象时,我收到了老师详细的反馈。老师将采访提纲里的每个问题都修改得更加具体,将写作方向也更加细化。同时,老师也指出了我不曾在意的细节,例如我在提纲中直接解释了一些专业性的名词,但是记者老师提醒我:调查内容必须有出处,不可以自说自话。比起记者的解释,专业学者给出的定义或是采访对象的解释更加能让人信服,且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


除此之外,记者老师的写作流程也十分严谨。从选题提纲到最终完稿,有不下五次的检查。在我完成初稿后,老师先是查漏补缺了一次,让我再次采访,补充细节;将缺漏的地方补上后,老师又重新“复盘”了一遍,根据提纲所策划的内容,检查报道中使用的案例是否符合选题的主旨,删除无用的信息,再次补充相应的细节。这个写作审查的过程反复进行了好几遍,才定下最后的版本交到编辑处。在整个报道的写作中,我深刻理解了细节对于一篇新闻稿件的重要性,而记者严谨的态度就是找出细节的关键。

51328

法治日报社 陈立儿/摄


刘扬:趁早抓住核心问题

实习单位:北京晚报

我的第一份采访是报道通州区卫生监督所进行卫生监督工作,主要内容是高温天气下,用人单位是否按规定落实高温作业政策,保障建筑、环卫工人们的权益等。


采访的前一天,记者老师告诉我,当天有一个在工地现场使用WBGT指数仪测量的环节。由于我对这个仪器原理、功用一无所知,于是我熬夜在知网等论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对这个仪器的原理等进行学习,并匆忙写了一份报告交给老师。老师的评价是“很认真”,却不是“很到位”。我意识到自己没有把握住各项议程的优先级——重点是高温作业人群的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而非当天是否满足高温作业的温度。


采访当日,现场出现各种情况。酷暑下,我大脑发昏,跟着卫生监督所的人东看西看,最终采集到的信息多而杂乱,把自己都看晕了。反观经验丰富的记者老师,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手机里记录着现场人物对话、动作、地点等信息。采访结束,她已经写成了初稿,既对活动进行了精准的概括,同时又不乏生动的现场细节和直接引语。


回想起我在现场的狼狈不堪,我心中仍感到尴尬。仔细想想,我采访的前一天晚上9点才开始拟采访提纲,在疲惫的状态下,一心急,便一头扎进这个我完全陌生的WBGT指数,虽然提前了解采访中可能出现的新事物也是一个合格记者所必需的,但等到缓过神来,意识到自己错把芝麻当作西瓜时,已是凌晨,再没有精力去了解北京市关于高温作业的具体政策了。因此,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中,应思虑再三,判断孰轻孰重,另外,应尽早做准备,否则容易在疲惫和慌忙中出错。

30A39

与天安门合影 宣骏超/摄


陈蓓蓓:记者,你好!

实习单位:北京日报

到报社的第一天,指导老师让我和他一起做养老大调研的报道,我当时简直受宠若惊。老师发给我之前的报道并让我列出采访提纲,我先列了各种角度,后来发现可以针对大栅栏社区的“养有所乐”来提问,于是我迅速写下大致的问题交给老师。第一次采访,我特别的紧张。指导老师在旁边犀利发问,我在一旁静静地边听边做笔记。虽然老师早有说采访时希望我能够参与进来,但第一次面对这些职业人,我还是胆怯地选择了观望。中途老师转头看了我好几次,我却没有体会到他是想要让我开口询问。老师问完后让我补充提问,我只能绞尽脑汁问了些细枝末节的问题。


采访结束,老师向我传授经验,我也知道了记者在采访这个环节,除了要有清晰的思路,还要学会控制住话题的方向。到了第二次采访,我能够思考并对一些我认为关键的情节进行细节的追问。但我又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如何将采集到的信息展开成故事呢?我虽然关注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但无法把这些细节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经过和老师的交流,我发现了自己在采访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如何在细节中抓住故事的亮点,并以此进行更深入的访问和补充。


我感觉自己特别幸运,主任和老师们都鼓励我自己找选题,做一篇只有自己署名的报道。主任说,写文章要先有一个“魂”,即主题立意先行,同时要注意主题不能是半句话。可心老师告诉我:“写新闻其实很多时候写的是你对这座城市的感受,你所看见了解的世界。”所以记者其实不是天天机械地跑来跑去,而是要练习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张骜老师说,你的计划不能是每周都固定一样的,而是这周要比上周在哪个方面多做一点,这样才有进步。于是我的规划又加上了一点:这周写的稿子/故事要比上周多被采纳一点!

2A84F

工作日常 陈蓓蓓/摄


陈梓敏: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实习单位:北京日报

“认真”也许是北京特色之一。在这短短的两周里,我数次被采访对象、记者老师的认真态度触动。


在参加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时,我就挨了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批评。为了解市民朋友的观展感受,我向迎面走来的大爷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哪知大爷非常恼火地指责我没有礼貌,不尊重个人隐私。大爷认真的态度让我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冒昧:采访先要得到受访者的信任,而不是直愣愣地把“话筒”杵到对方面前,要求对方回答。在完成好采访任务后,我走遍会场,再次找到那位大爷并郑重地向他道歉。他也缓和过来表示理解,耐心地坐下来同我谈了近半个小时。后来的每次现场采访,我都先试着帮别人拍点儿照,聊会儿天,等到时机允许再拿出自己的报社卡,请求采访,效果果然好了很多。


《北京日报》服务于全城市民,“你要时刻记着报纸是写给谁看的。”每周例会,记者老师们都想着法地挖掘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主任们也都想着法地让稿子实用、易懂、达人心。两周里,老师给我安排的任务基本是观察公园、景点、超市、商圈、游乐场,为报道能贴近百姓生活。写出来的东西,主任和老师们也数着字地扣细节:“要用百姓能读懂的方式表达”,改;“老百姓不一定觉得这是常识”,改……


这样踏实做事,认真的风格给了我很大影响。走在路上,我都不自觉地观察四周是否存在不便;有了想法,我也要一遍一遍问自己,这个选题写出来能派上多大用处。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能内化好这种认真的氛围,脚踏实地做出更多实实在在的事情。

69745

准备关于”甜味剂“选题时的手机相册 陈梓敏/供


李苑滢:有一双发现“活儿”的眼睛

实习单位:北京日报

在报社,每位记者老师都各司其职,平日里都在外面跑新闻。想要和部门老师尽快熟络起来,靠的是主动和热情。


自从添加了记者老师的联系方式之后,我常积极主动地询问老师,“今天有活吗?”一旦有活动,老师也会叫上我。一天,老师带着我去北京市劳模宣讲会,我二话不说,带上电脑就去了。由于这篇稿子需要当天发,会议结束后,也快速写好了稿子,发给了记者老师。老师看过之后,提出了表扬和建议,我对比着老师的稿子,也逐渐摸清了会议报道的轻重点。


在选题会上,编辑老师会说出近期该注意的稿件问题,记者老师们也会提出选题。当我听见感兴趣的选题,会主动去联系记者老师,提供该选题线索,询问老师选题方向,请求跟进采访。


空余时间里,记者老师鼓励我,多出去走走,去发现新闻。我每天穿梭在地铁、公交上,走街串巷,一发现新闻线索,主动积极和老师讨论,一起探讨选题的可行性。记者老师也会点出问题,比如:我的选题立足点不清晰,只关注了现象,没注意到现象背后的原因;特别是疾病类方面的话题,要注意报道的尺度,切勿造成社会恐慌。


半个月的时间里,我逐渐习惯了北京的生活和气候,“广普”也加上了“儿”话音,也习惯用“您”这个字开启聊天。希望在剩下两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我能够利用好这个实习平台,学习到更多的新闻实践知识。

1F5C1

劳模宣讲报告会现场   李苑滢/摄


文字 | 张顺花、陈昊铮、郑婷、陈立儿、刘扬、陈蓓蓓、陈梓敏、李苑滢

编辑 | 蔡秋彦

排版 | 陈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