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6:39

7月1日,学院2021级19名同学踏上北上之路,分赴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健康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新京报》7家媒体,开启为期两个半月的北京实习。

2023年北京实习团的成员有曹罡豪、陈梓敏、陈智敏、陈昊铮、李苑滢、吴依晨、张泽龙、陈蓓蓓、陈立儿、李湘怡、刘嘉雯、宣骏超、王奕峥、杨梦梦、朱慧、邓菲、刘扬、张顺花和郑婷,带队指导老师为张征老师和蔡秋彦老师。

两个月来,实习团成员在各自岗位得到了点点滴滴的收获,现将部分同学的实习心得编辑于此,与大家分享。

28B81

2023年北京实习团合影


张泽龙:新时代,新记者

实习单位:中国新闻社

我在中新社的实习工作主要是新媒体运营以及翻译稿件。经过这两个月,我感受到在新媒体时代,除了采写等基本能力以外,我们还要提升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

内容为王,形式为辅。在中新社,我认识到即使是新媒体,视频或者图片所呈现的内容依旧是最重要的。我从接触摄影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一直沉浸于形式上的摄影,追求各种构图技巧,拍出最“好看”的照片,有时候甚至牺牲内容而去达到“好看”的目的。但在实习中,我渐渐体会到,对于新闻来说,具有重大记录价值的照片往往更能震撼人心,获得更多关注。

耐得住性子,“学习本位”而非“结果本位”。 最近有一期视频,我剪了一个星期都还没完成,因为这是一期全新的节目,在不断尝试各种编辑风格,以达到满意的结果。整个过程,编辑老师和我一起,反复剪辑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到的知识与教训,比是否能做出好作品,比作品是否能一次通过达到要求,更为重要。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实习期间我学会了做饭,学会独立生活,学会团队合作,接触到新闻现实等等,实习就像是让你提前学会如何融入社会,我想这就是实习最大的意义。

1DB22

第一次作为主拍人员辅助记者老师录制节目

张泽龙/摄


李湘怡:一块砖头的北京实习心得

实习单位:中国新闻社

在中新网实习的这段时间,我从事通稿撰写、海报制作和视频剪辑等工作。这是我第一次线下媒体实习,也是我对自己职业规划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心得。

在通稿撰写方面,我学会了如何迅速整合信息、提炼要点、构建架构、以简洁的方式将复杂的信息传达给读者。每一次的撰写都是对自己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不断进步。

在海报制作方面,我学会了运用多软件协作,将复杂的信息可视化。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观感,力求突出主题、吸引眼球。这提高了我对色彩搭配、排版和美感的敏感性,也增强了我的设计能力和创意思维。

在视频剪辑方面,我学会了运用剪辑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通过对素材的选择和剪辑,我可以将中国文化的特色呈现给海外观众。这一过程让我体会到视频的影响力和表现力,也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剪辑对于传达信息的重要性。

新闻工作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在与前辈们的沟通和学习中,我认识到驻外记者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我深感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将珍惜每次机会,继续学习成长,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块稳得住心态、经得住风雨的砖头。

16B18

李湘怡与报社合影 张顺花/摄


王奕峥:北京的乐趣

实习单位:中国新闻社

我在中新社的实习主要是负责视频剪辑制作。

入职第二天,我就立马投入工作的状态,负责一个视频的混剪,指导老师教了我几次技术要点之后,我就逐渐上手了。此后的实习中,我越来越熟悉长视频、短视频的剪辑、校对、字幕制作等工作,完成度也越来越好。

除了这些,我也参与了一些采访和翻译活动。比如,7月份我参加了中新社和上合组织合作的上合小记者活动。上合九国每国来了两名小记者,一名领队,每国需要一个志愿者导师,我担任的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志愿者。一天的相处,我与小记者们和领队聊了很多话题,也初步了解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学生生活,体会到了跨文化交流的乐趣。

两个月的实习,除了对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之外,我也体会到了北京的繁华,体会到了北京的“接地气”,开拓了视野。

17AF8

王奕峥在中新社 张泽龙/摄


朱慧:北京记事

实习单位:健康报

我的实习单位是《健康报》,我主要是在记者岗位和新媒体运营岗之间轮岗。

实习初期,我有点手足无措,而现在,我已经熟悉报社各部门日常职责,每周参加例会,保证一周跟进一个新闻活动。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很多稿件的撰稿、编辑,但积累了很多医疗行业等等与民生相关的知识,也有了好多次参与采访拍摄的经验。而在融媒体部的栏目运营,则让我熟悉了一个新媒体栏目的选题、拍摄、后期制作的完整流程。一开始,我跌跌撞撞,老师也并不十分满意我的表现,但现在,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实践,我已经能独立完成视频制作,也拥有了持续学习后期制作和栏目策划的意识。

在一线新闻媒体工作,特别能感受到与社会同呼吸。我的第一篇新闻稿件,是猴痘疫情的发布会稿件。早上跟记者老师到疾控局参加发布会,下午马上写通稿审核,同时完成两个短视频的剪辑制作,很累也很充实。

一篇稿子、一个视频,背后是一个记者、一个团队的长期配合。这项工程线上的所有人,都要思考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做新闻人,要对自己面对的每一个信息负责。这是我实习中的收获与感受。

3C786

2023年7月28日参加睡眠医学论坛 朱慧/摄


陈蓓蓓:不要用脚的勤快替代了脑子的懒惰

实习单位:北京日报

八月,我终于尝试了第一次独立写深度稿。但,这也让我很头疼,如何处理文章的结构,如何描写才能更生动可靠,如何隐去一些敏感信息……

那几天特别焦虑,暴饮暴食,可稿子发出来的那一刻,心脏砰砰地跳。很感谢主任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可以和自己说,你做到了,这是你自己的经历,你的名字在报纸上,是独立署名。

七月底八月初,北京遭遇140年以来的最大暴雨。我的记者老师带领3人团队前往一线, 11天的时间,老师挖出了11个故事。那些天,他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听着他的故事,这让我对记者这份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指导老师于老师也常说,“不要用脚的勤快代替了脑子的懒惰”。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果我无法快速地写出稿子,是因为我没有成熟地思考好;同时,和其他人在一起时,我更要很明确自己不能做什么,不能不带思考地从众,要坚定明确自己要做什么。

两个月的实习,频繁地激发我的灵感,开拓我的认知,让我脚踏实地思考我的未来,这种感觉,真好。

3E2E4

采访后与记者老师在北京日报社食堂一起吃饭

陈蓓蓓/摄


曹罡豪:触摸真实的北京

实习单位:中国青年报

到北京安顿好的隔天,我就开始了实习工作。

第一次的采访主题是外卖小哥的权益保障。我采访了几个外卖小哥,由于是第一次,我还是有点懵,但老师说做得不错。之后,我参加了一个为时四天的集体采访活动,主题是“北京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各大央媒、市媒统一出行采访,每天到4个地方进行采访,一共4天,两条路线,随采随写随发,去完一个地点马上在车上写稿子,剪视频。这个经历对我来说,既艰苦又新鲜,我们在盾构机里拍照采访,体验尚未正式开通的地铁……在高强度的工作里,我感受到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实习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自我消沉了一阵,指导老师尹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她让我和大家一起去采访写作,仔细讲解我的稿件的缺点和不足。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我慢慢找回了动力,之后多次跑集体采访活动,自我锻炼;渐渐地,在剪视频、写稿件方面,做到了第一稿即能符合大致要求,不需要修改太多。

我觉得这次实习真正的收获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触摸了真正的社会——还是以前未曾到过的北京,对国家国情等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29B79

曹罡豪与报社合影 陈智敏/摄


李苑滢:实习一个月,我终于发表了自己的选题

实习单位:北京日报

这是一个选题完成的时间线。7月13日,我由于没有注意到脚下的地砖,被路砖里的泥水溅脏裤子。7月14日,我向记者老师提出“地砖刺客”的选题,她认为点子太小,需要多收集与下雨、道路有关的案例。为了找案例,每逢下雨天,我都拎伞出门,随意地走,大大小小的胡同,从东二环到东五环,我穿梭在北京的角落,挖掘选题和寻找点位。在雨中“流泪”的危险飞线、“张着口”的雨水箅子,都是我在下雨天发现的北京城市建设问题。7月24日,我在例会上勇敢提出选题,获得主任、编辑老师的肯定和支持。于是,我早起踩点、记录、写稿,虽然很辛苦,但乐在其中。7月31日,我找到了与“地砖刺客”有关的案例,向老师提了两次,但都被否定了。就在我渐渐灰心之际,记者老师给我提供新角度——斑马线路肩损坏情况,我重拾信心,继续踩点。高温蒸烤下,我骑着共享单车,当上了“道路医生”。每到一个路口,我都会停下来,看斑马线路肩,拍照并记下道路名称。8月5日,我以朝阳市民的身份线上暗访道路养护部门,在毫无破绽的“伪装”下,得到了重要线索。8月9日,进入审稿阶段。记者老师强调,一定要弄清楚道路名称和单位部门全称,我再次和暗访单位确认。由于发稿紧急,我赶快将确认好的部门名称发给记者老师,没有仔细检查。老师看后询问我,是不是发漏了单位名称,我才反应过来并连忙道歉,这真是一个“让人后背一凉”的教训啊。审稿时,老师反复叮嘱要核对细节,特别是单位工作人员的观点。我把稿子的字体扩大到一号,花了3个小时,反复看,在发现几处错误之后,划屏幕的手都在抖,害怕还有错误没挑出来。8月10日,文章终于刊登在《北京晚报》的第九版“记者调查探路记”。从报纸密密麻麻的段落中,我看到了一个月的努力与成长。从提出选题、踩点、完成报告,到修改、踩点、完成报告,最后再修改、核查、确认,每一阶段,让我深知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的重要性。

3116字的稿子里,我贡献了1343个字,占比43%。报纸上的文字,既陌生又熟悉。记者老师的语句言简意赅,稿件结构逻辑十足,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篇稿子的发出像是给我的实习生涯划上一个顿号,这个顿号承接上一个月实习的付出与收获,开启下一阶段选题探索之旅。

C2B2F

稿件刊登在2023年8月10日印发的

北京晚报第九版“记者调查探路记”

李苑滢/摄



文字 | 张泽龙、李湘怡、王奕峥、朱慧、陈蓓蓓、曹罡豪、李苑滢

编辑 | 蔡秋彦

排版 | 陈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