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头市金平区西南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背靠桑浦山,面向牛田洋。既拥有特色农产品,又具有丰富历史人文气息,它就是——天港社区。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潮汕乡村文化振兴,新闻学院在天港社区展开一系列服务实践活动。同学们运用专业知识展开服务劳动,帮助天港社区宣传当地特色。
在洪蒙典、黄显、朱士奎等课程老师的带领下,参与“讲好潮汕乡村故事”服务性劳动课程的师生一行40余人,开启了一场为期一周的、汗水与欢乐交织的旅程,领略天港社区独特的魅力。
前期调研
Part1
课程初期,老师和学生们来到天港社区,听天港社区林粤锋书记分享有关社区的故事。
林书记介绍到,天港社区有一好和三宝,“宗族文化保存好,青蟹、莲藕、木仔宝”。这三宝不仅使村民腰包鼓了,还提升了辖区的环境,让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三宝更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天港社区的宣传离不开它。
实地拍摄
Part2
为了讲好天港社区故事,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同样拿出了新闻学子的三宝——“相机、手机、腿脚好”,迎接课程任务的挑战。
“相机”宝
想要照片拍得好,专业设备少不了。拍摄当天,无论是推文小组,还是视频小组,纷纷拿出自己的相机,用各种各样的拍照方式,为自己小组收集素材。
进到番石榴林,放眼望去,翠绿一片。同学们拿起相机贴近番石榴树,拍摄番石榴、套袋的小番石榴等细小的事物,捕捉枝头的水珠和劳作于其上的双手。
来到青蟹养殖场,同学们坐上轻飘飘的竹筏,拍下刚从池塘里捞起的螃蟹。活蹦乱跳的螃蟹令人害怕,又令人心生好奇。同学们壮着胆子凑上前去,看大叔三下五除二把张牙舞爪的螃蟹绑得严严实实。
来到荷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有了实感,荷叶与斜阳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不过,荷塘水深危险。同学们一边伸长镜头,拍摄工人们泡在水中采摘莲藕的过程,一边留心脚下的路,免得踩空陷入淤泥。
在林氏宗祠里,同学们对着族谱翻拍村里知名人物的介绍,对着清朝乾隆年间的古井记录社区的历史痕迹,对着宗祠门口的老年乐队拍下村里的美好新生活,将沉甸甸的故事融入影像的拍摄中。
“手机”宝
手机可谓是记录采访一大神器,既节省时间,又方便携带。同学们在采访村民时,拿起手机赶紧记录,抓住每一个关键句。在复盘录音时,拉动进度条反复播放,说话含糊的地方听了一遍又一遍。
在番石榴园里,果农的休息时间来之不易。趁着中午烈日,同学们“抓”着中断劳作的果农,在果园边的铁皮棚下采访。他们坐在小板凳上或站在一旁,边询问边埋头用手机记下果农分享的种植知识,全然不顾身上已汗流浃背。
青蟹小组坐着摇摇晃晃的竹筏,手里紧紧抓着相机,拍摄青蟹养殖场的环境。收集完素材后,他们坐在农家乐的餐桌前,头挨着头,凑在一起复盘上午采访的细节。
在林氏宗祠,同学们围坐在办公桌前,喝着林爷爷泡的功夫茶,听他讲从清朝年间的林氏五兄弟艰辛打拼到如今家族人丁兴旺、生活富足的故事。同学们和林爷爷心贴心地交流,距离慢慢拉近。
“腿脚”好
同学们一大清早排起长队,浩浩汤汤的走进天港社区。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各小组分散前往番石榴园、藕塘、青蟹养殖场和林氏宗祠。走向乡间的小路上,即使骄阳似火,热情也没被灼伤。从旭日东升到红霞纷飞,同学们没有休息、没有抱怨,流汗也依然快乐的采访;从林氏宗祠到番石榴园,同学们踏遍天港社区,寻觅着最合适的素材。
新闻学子们顶着炎炎烈日,扛着相机、举起手机,走遍天港社区的每一个地方,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凡是所见所闻都要记录下来成为素材,为宣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果展示
Part3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制作,天港社区的故事终于出炉,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1:一个藕农的自白(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查看)
心得体会
Part4
张俏源同学:在这次实践当中,我们小组切身走进一个平静祥和的社区,略显古老的建筑就像年迈的历史者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们通过与相关工作交接人员的交流下,了解到了很多关于莲藕的知识,也更深入认识到莲藕与该社区的人文自然气息,感受到了独属于乡村的那份淳朴和热情。
周玲玲同学:天港农民并不是坐享天材地宝,而是靠自己的努力,积极思变,积极实践,一步一步创造了如今富裕的农业模式。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我们的学业,事业生涯中也同样,遇到了困难,更多的不应该是责备自己,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考虑改变,勇敢试错,一点一点把轨迹矫正,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并为之不懈努力,才能收获自己的成果。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新闻学院积极引导学生把新闻专业知识运用到宣传乡村振兴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富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文字 | 李婉佳
图片 | 李婉佳 尹贞妮 何锐文 沈晓熳 罗凯岚 李文斌 林彤 朱小茜
排版 | 李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