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3 10:40

11月8日正值第24个中国记者节。当天晚7时30分,“2023年长江传媒作品奖”颁奖仪式暨著名纪实摄影家解海龙“纪实摄影的社会实践一一大眼睛背后的故事”专题讲座在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E105教室举行。

21221

余珊燕书记主持颁奖仪式

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汕头融媒集团董事长李逸夫,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秘书长、纪实摄影家解海龙,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汕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陈培秋,文艺评论家杨浪,汕头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峰,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余珊燕、教授毛浩,以及汕大师生、汕头融媒集团采编人员、汕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约300人参加活动。

24469

余珊燕书记宣布获奖名单

李逸夫、解海龙、陈培秋分别为“2023年长江传媒作品奖”的一、二、三等奖获奖者颁奖并合影留念。2023年长江传媒作品奖评选活动共设置新闻报道类、广告类、音视频类、数字创意类、纪实摄影类等五个类别,经校内外专家评审后评选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李逸夫先生为一等奖获奖学生颁奖

解海龙先生为二等奖获奖学生颁奖

陈培秋先生为三等奖获奖学生颁奖

颁奖嘉宾李逸夫与获奖学生握手祝贺

颁奖仪式结束,杨浪先做主持开场,解海龙后以一段一气呵成的贯口开始讲述自己的摄影实践故事。

25A35

解海龙先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记者是社会公益的守望者,民间疾苦的关怀者,历史进步的记录者。” 本场讲座的客座主持、文艺评论家杨浪以自己亲身感悟来揭示每年一度的中国记者节对于唤起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学子的使命感、责任感的作用。他还高度评价了解海龙数十年如一日深入民间推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努力。

1D9CC

杨浪先生致辞

“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在受到恩师点播之后,解海龙开始思考摄影的意义——摄影是记录今天、告诉未来。他从1990年开始关注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状况,秉持着“让孩子们都有上学的权利,能够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的信念,用相机追踪报道三十余年。1991年,解海龙所拍摄的《大眼睛》纪实系列照片,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27615

解海龙先生为大家讲述拍摄“大眼睛”的过程

作为“希望工程的第一志愿者”,解海龙认为自己是“把山里孩子的渴望带到了城市,把城市的爱心带回了山里”的传递者。他将自己三十年所拍摄的照片分为三个篇章“渴望篇”、“爱心篇”、“圆梦篇”,持续记录着中国乡村教育的变化。

6月1日是解海龙记在心里的日子,每年他都会回到广大农村陪伴孩子,了解当今时代孩子的需求。迄今为止,解海龙凭借其摄影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一共为希望工程募捐到210亿公益款,捐建了六万七千所学校,资助了七百万个孩子。

39FD1

解海龙先生分享自己的拍摄经历

解海龙认为纪实摄影要追求自然。为了真实记录孩子们的自然与鲜活,解海龙在拍摄“大眼睛”苏明娟时没有声张地走过教室门口、按下快门,拍摄“大鼻涕”胡善辉时为了追求真实感,选择不进入课堂,捅破窗户纸来抓拍人物的自然状态。

169C1

解海龙先生为大家讲述自己多年拍摄的心得体会

“纪实摄影看细节”,是解海龙在经年累月地拍摄中所悟的心得。他认为拍摄要有想法,按快门时要有目的,拍下后也要挖掘人物故事,不能拍完就走了。解海龙娓娓道来,讲述了多个生动真实的个人实践案例,他始终铭记挂怀着镜头中的每一个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未来发展。

18BBD

解海龙先生为同学们讲述拍摄方法

“张张是特写,信息量会出不来”,解海龙认为在摄影实践中也要注意现场环境所提示的信息,像全景照片中的“一只脚穿布鞋、一只脚穿草鞋”一类的细节不要舍去。他的照片鲜少剪裁,照片中出现的元素都提示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他重视记录的真实与自然,认为“纪实摄影不容完美”。

23F9D

解海龙先生给大家展示拍摄的照片

讲座最后,解海龙寄语新闻学子:“新闻摄影记者不仅要熟悉相机、练好技术,还要坚定记者信仰、担负记者职责,长期的和人民群众走到一起,讲述中国故事,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添砖加瓦。”

学生认真倾听解海龙先生的讲述

与会嘉宾沉浸在解海龙先生的讲述中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争相与解海龙互动交流、合影签名,久久不愿离去,深切表达出对这位优秀的行业前辈的无限敬意。

29CF8

解海龙先生现场给同学们签名

本次讲座是2023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中专家讲座之一,旨在让深耕业界的纪实摄影记者分享从业经历,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拓展视野,感受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建立起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有效联系。

25239

与会领导、嘉宾与学生合影留念



文字|黄海铢

图片|李宗懋 郑欣悦 戴越

排版|郑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