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6 13:02

1112日、13日,学院特邀四位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来校讲授,他们先后在桑浦山、东海岸校区举行了两场作品分享会。中国新闻最高奖得主们的讲述受到热烈欢迎,约400名同学报名参加了活动。

30C25

第一场分享会现场

1D400

第二场分享会现场


汕头大学党委副书记周镇松,汕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汕头融媒集团董事长李逸夫,汕头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杜式敏,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刘昶等出席活动。活动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毛浩教授主持。


周镇松在首场分享会致辞表示,“中国新闻奖进校园”主题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把“新闻里的大思政”打造成常态化 IP这对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坚定新闻理想,增强业务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30BB3

周镇松副书记致辞


为加强与业界的联系,学院与汕头融媒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协同育人基地。首场分享会现场举行了授牌仪式。

19ACC

授牌仪式


用创意镌刻时代光芒

不断探索新闻创新表达

1112日下午,新华社总编室编辑饶力文分享了他担任执行导演制作《真理之光》的创作故事,该作品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类一等奖。这也是饶力文第七次获得此奖项。

27EDD

新华社饶力文做分享


谈及如何从激烈的评选角逐中脱颖而出,他表示作品要主题鲜明、大胆创意。《真理之光》采用丁达尔效应呈现,通过拍摄乡村、钢厂、洞庭湖等诸多场景下的丁达尔光,实现视觉表达创新,并为核心意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直观生动的可视化阐释。


除了视觉表达创新,饶力文与团队还在声音、推广方式、叙事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以声音为主题的短片《新时代之声》,采集283种新时代声音,共同谱写出时代旋律;借选择题不会答就选C”的网络热梗,引申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答案就在中国CHINA”,制作微纪录片《战贫之路》,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时政纪录片《诺言》从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对父老乡亲立下的诺言切入,讲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一路走来始终初心如磐、夙夜在公,始终坚守对人民的承诺。

35B22

认真听讲的同学们


最为业界称道的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制作的微政论片《新生》,在新媒体平台发布时取了新标题《新中国密码15665611612!》,这组数字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第一段音符,后来又发现它还是一个手机号码,于是从通讯公司买下这个号码公布于众,人们拨打这个号码都能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音乐铃声。饶力文说:时政报道不都自带流量,更需要用心用情。


伟大时代铸就优秀作品

优秀作品记录伟大时代

1112日下午,华龙网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副总监白永茂分享了《重庆山火突发,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背后的创作故事,该作品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题类一等奖。

20E63

华龙网白永茂做分享


作为重庆本地的主流媒体,关于重庆山火的报道是华龙网的必答之题。对于白永茂来说,这是一份媒体人记录时代风云,唱响英雄赞歌的使命,也是生活和工作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一份浓烈和质朴的感情。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确立好重庆山火的选题,白永茂和团队开始甄选这一报道的标题,反复琢磨,最终以“英雄”为切入点,拟出了如今使用的副标题。在呈现形式上,专题采用长卷的表现形式,把新闻信息以场景化叙事娓娓道来,全景记录、串联起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战山火的过程;在叙事方式上,抓住典型人物,展现英雄群像,宏大叙事与动人瞬间交织,精选暖心瞬间,以真感人、以诚动人。


如何突破常规,创新表达?采用3D视频还原着火点,展现紧急情境;制作科普视频,讲解战术原理与过程,再现以火灭火决战时刻;巧妙与观众交流互动,共筑防火长城。

228B8

现场同学提问


回顾从业十多年的记者职业生活,他勉励新闻学子们“新闻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份志业,在未来的新闻从业路上,去记录,去守望,去引领,去绽放。


15年,用新闻见证时代力量


1113日晚,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江苏卫视《新闻眼》栏目制片人戴玲燕分享了《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的幕后故事,该作品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题类一等奖,其报道跨度长达15年,戴玲燕是主创人员之一。

1CD64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戴玲燕做分享


戴玲燕分享到,2007年,他们就溜索女孩余燕恰溜索过桥求学的故事进行报道,联合二十多家媒体,发起用爱架起希望之桥的公益活动,募集到一百四十多万元的善款,为怒江州建起三座人马吊桥,连起求学出行的有形的桥

275D5

余珊燕书记、毛浩教授和丁舟洋老师在听分享


20082021年间,他们持续关注余燕恰的成长。15年后,余燕恰大学毕业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医务工作者。戴玲燕和同事重回怒江,一次久别重逢,以个体微观之变洞见宏观之变,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沧桑巨变,反映小人物梦想与奋斗的无形的桥


戴玲燕认为,跟踪报道15年之久,源于记者这份职业所赋予他们的情怀与责任。她身体力行地向同学们说明,心之所向,是新闻道路上永恒的坐标,记者永远在路上


记者的话筒不是高高举起来的,戴玲燕向同学们强调,记者要无限贴近小人物,才可以让宏大的主题在微小的故事中自然地流露。如何通过小人物写好时代的命题呢?戴玲燕认为,首先,主题报道需依托人物故事展开,做到主题故事化,故事细节化;其次,要做到以小见大,人物的命运蜕变过程中一定要形成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关照与回应。

1531B

毛浩教授与戴玲燕老师交流讨论


分享的最后,戴玲燕总结了她想成为记者的几点原因——遇见无数闪烁平凡的人生、走进深远辽阔的世界、传递力量、无愧时代,并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记者这条路上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记者有时在发声,常常在沉默,永远在关怀


1113日晚,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记者丁舟洋分享了《婴儿之殇与雅培母乳强化剂召回疑云》的创作过程,该作品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类一等奖。

16DFD

每日经济新闻丁舟洋做分享


“今天的分享更像‘外科手术’,现实环境很错综。”丁舟洋在分享伊始便说道。该作品的调查缘起于一张看似风平浪静的召回公告,但她和同事注意到了背后的暗流涌动。她们立刻从产品检验、采访中国消费者家庭、对话雅培公司等方面入手调查,但由于多方因素的阻碍,调查一度停滞。


关联性就是共性。经过专业医生的判断,原本被调查难度限制的丁舟洋重拾信心,她画出关于核心当事人的思维导图,翻阅挖掘大量文件信息,成功找到突破口。通过周密的采访,独家披露事件进展,除了中国消费者家庭外,还深度对话了雅培美国总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中国市场监管部门以及大量第三方专业人士(如律师、三甲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国家食品检测师等),从中发现了关于婴儿夭折、产品复检等核心矛盾点,大量一手材料独家发布。

1C999

认真听讲的同学们


突破口找到了,但报道要怎么写?丁舟洋以自身经历说明舆论监督报道的写作原则——理性克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你的站位是基于人的立场,但是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要做到三追问三坚持。同时,她认为发稿的把关能力也十分重要,发出来的魄力和拿捏时度效的智慧是把关能力的主要体现。


当被学生提问到,当舆论监督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时,你是否会产生无力感?丁舟洋玩笑般地说道医生不是万能的,不能治百病。外科手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不能没有医生。她认为,记者就像医生一样,有时在发声,大多数时候沉默,但永远在关怀。

24EA6

分享会现场提问互动


最后,丁舟洋鼓励同学们多实习,多尝试,去到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媒体感受差异与特色。她认为,做记者首先要对这份职业感兴趣,其次才是能力,最后持续不断的学习、保持好奇,拓展自己,丰富知识。


分享会干货满满,气氛活跃。在互动环节,学生们争相提问,与新闻行业的优秀记者前辈交流互动。聆听到中国新闻奖获奖记者的分享,我进一步认识到新闻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今后,我一定扎实学习新闻理论知识,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2022级新闻学李宗懋在分享会后如是说。

1C0DE

17B69

讲座结束后,学生与记者老师交流讨论


最高新闻奖的幕后故事——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享会中国新闻奖进校园主题活动的环节之一,也是2023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之一,四位获奖记者现场讲述创作体会,分享幕后故事,开展了一堂新闻实务的教学课程,一次生动鲜活的思政教育。



文字|宣海萌、郭梓欣

图片|肖汉华、宣海萌、徐梦妍、朱小茜

排版|郭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