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1:07

近日,我院李婉琦老师在国际权威期刊《社会中的技术》(TECHNOLOGY IN SOCIETY,中科院1区top期刊,JCR Q1,IF:9.2)发表了英文论文,题为《娱乐至死: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由谣言和诋毁引发的网络暴力运行机制》(’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Mechanisms in cyberbullying prompted by rumors and denigration amidst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a”)。

38294

论文页面


学术研究,要有“深度”,也要有“温度”。2010-2016年期间,李婉琦老师目睹一件件最终酿成悲剧的网络暴力事件,内心受到极大触动:“普通人也会遭受网络暴力,他们的心态该怎么正向引导?他们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她从“网络暴力的语言特征”研究起步,发现“语言本身是客观的,人们用某些词施行网络暴力行为,离不开新媒体语境下的行为动机与认识”。此后,她一步步推进研究进程,在坚守客观冷静立场的同时,探寻科学研究的人文关怀。


新闻传播学是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学科,该篇论文选题的挖掘离不开李婉琦老师对网络热点事件与公众舆论的长期关注。论文以“疫情期间上海一女子求助外卖员给27公里外的听障父亲送菜,因打赏200元遭遇网络暴力轻生离世”这一热门事件为契机,探究谣言和诋毁如何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导火索、意见领袖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聚合、民众的爆发力到底在哪里、谣言的关注点在哪里等研究问题。


经数据整合与分析后,李婉琦发现,少数派的意见在经过多次转发或加工之后也会引发危机,比如谣言、不实信息等,形成意见的回声,吸引其他用户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在从众心理的指引下成为施暴者,不再关心真相。由此,她得出结论:在互联网空间中,不存在绝对的多数意见和少数意见。在反沉默的螺旋推动下,看似少数派的意见一旦得到支持和认同,就会聚集大量相似观点,甚至淹没本来正向的声音,并造成危害。

9A45D

论文图例


谈到研究的社会意义,李婉琦老师总结道:“从净网管网的角度说,这一定是需要多方合作的。”她指出,现在的互联网空间用户呈现出基数大、年轻化的特征。网民对事件发表态度应该倡导,但同时也应该有文明上网、理智发言的意识。青少年群体尤其需要提升自己对网络言论和网络事件的判断力。舆情监管与研判方应高度重视“低爆点”的话题聚集,避免成为网络暴力或者是谣言的中心。


学术无涯,科研创新始终在路上。李婉琦老师表示,未来她将继续关注网络暴力和饭圈文化这两大研究板块,并将视野扩大至青年亚文化与网络趣缘群体,从现象研究提升至群体动机动因、群体情绪和心理研究等层面,以期能在跨学科领域中多维度的探讨网络群体行为。她鼓励年轻学子,“00后的想法很活跃,要敢做敢想,所有想法都值得进一步研究,所有阶段性成功和成就都建立于刚开始的那一刻。”

2B411

李婉琦老师生活照


李婉琦老师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她擅长使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研究设计,如主题建模、文本挖掘、情感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从事政治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相关的跨学科研究。网络暴力是她近年来持续深耕的核心研究领域。


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工作,积极激发师生学术热情,营造院内浓郁学术氛围。同时,以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科研实训为驱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科技创新潜能,全方位、高质量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产出了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



文字|胡岳诗童

图片|官方截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