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3 10:19


330日,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守望与图新——2024年深度报道圆桌研讨会在桑浦山校区召开。本次活动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特色应用新闻学教研中心承办,聚焦辨析非虚构写作”“中国式调查报道“AI生成时代与新闻生产等主题开展研讨。

会议现场


四十余名新闻业界、学界嘉宾和学院师生针对深度报道新闻实践与新闻教育的现实难点和理论困惑展开深入坦诚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讨论,共同反思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核心价值,探讨深度报道在数字媒体时代面临的新语境、新问题和新方法。


在开幕致辞中,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毛浩教授表示,当下的新闻学教学与研究都正遇到空前挑战,新闻学教学一方面与现实脱节,内容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又盲目跟风,缺少定力,而新闻学研究也是拿来为主,创新不多。深度报道是专业新闻最坚固的堡垒,尽管遇到许多困难,但深度报道的写作者和研究者们仍在坚持和努力,不断提升专业度和创新性,在日益扩张的媒介网络中,仍是十分重要的行动者

毛浩教授致辞


20243月,学院成立中国特色应用新闻学研究中心,正是希望联合起全国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同道,共同探索扎根中国实际、适应时代变革、守住学科特质的学科发展道路本次圆桌研讨会是中心成立后的首场活动,毛浩教授指出:我们愿意给大家搭建一个分享新成果、研讨真问题的年度公共平台。


会上,毛浩与学院党委书记余珊燕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辰瑶、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蒙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白红义颁发特聘研究员聘书。

毛教授和余书记为王辰瑶教授颁发聘书


毛教授和余书记为刘蒙之教授颁发聘书


毛教授和余书记为白红义教授颁发聘书


上午的非虚构写作专题研讨中,知名非虚构写作者、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和资深媒体人、知名非虚构写作者杜强,分别做了主题发言,他们基于自身写作经验,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会新闻同行和专家学者就此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共同探讨了有关非虚构写作的各种焦点问题,包括非虚构写作的定义、非虚构作品与新闻报道的界限、国外非虚构写作的理论阐释、非虚构写作的伦理边界、非虚构写作手法,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的现实困境等。

徐泓发言


杜强发言


下午的调查性报道专题研讨中,《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琪介绍了她完成的9万多字的深度报道《吴谢宇:人性的深渊》的采写经验,分享她从获取新闻线索、实地采访到成稿的经历,着重介绍了后期梳理案件发展脉络、剖析人物性格及心理成因,最终详尽阐释复杂人性的过程和反思。

吴琪发言


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辰瑶、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蒙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白红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曹林、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黎勇等学者与新华社高级记者刘诗平、极昼工作室主编王晶晶、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从玉华、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负责人秦珍子、新京报编委涂重航等业界专家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就调查报道现状、新闻报道新常规、舆论监督与社会治理、应变与回归等问题发表了富有建设性的观点意见。

交流讨论环节


研讨会最后, 甲子光年创始人兼CEO张一甲、首席内容官王博分享了题为“AI生成时代与新闻生产的前沿观察,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和音视频素材制作上的技术优势,也反思应用人工智能后虚假新闻泛滥、中文语料库污染等问题,重提事实核查、抵达现场和人性挖掘等深度新闻生产中的专业能力壁垒。

王博发表前沿观察中

此次研讨会是学院2024年春季学术周系列活动的开场活动。此后,学术周还将开展新闻历史的底稿——《底稿》《在场》作品分享会,以及新闻实务系列讲座。

合照




文字 | 雷碧睿 肖汉华

图片 | 郑欣悦

排版 | 连雪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