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9 10:56

288E22

新世纪20年,我们经历了什么,历史又记住了什么?

3月31日,由团结出版社、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特色应用新闻学教研中心承办的“新闻是历史的底稿——《在场》《底稿》作品分享会”在桑浦山校区举行。四十余名来自新闻出版业界和学界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话“新闻与时代的变迁”。

258E2

分享会现场

活动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余珊燕主持。

1B2D4

余珊燕主持分享会

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在场》《底稿》,荟萃了中国青年报新世纪20年(2000-2020)的优秀新闻作品,《在场》按主题分类,以作品影响和文本价值为标准选稿,《底稿》则以时间为轴编排,体现年度特征和发展轨迹。两部作品一横一纵勾画了这二十年间中国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和加速崛起的历史脉络。

1DEF2

分享会现场

汕头大学副校长刘文华和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赵广宁先后为会议致辞。“中国青年报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办报宗旨,曾经诞生许多名编名记,创作了许多经典佳作。这套书是‘历史底稿’的一个独特版本,有很高的当代新闻史史料意义和新闻教学案例价值。”刘文华表示,通过记者们的新闻记录,让我们有机会共同回想、辨析和探究这段我们亲历的宏大而深刻的时代变革。

19611

刘文华致辞

赵广宁从出版人的角度分析了这套书的出版价值。他认为,首先,这套书不仅体现了新时代媒体从业者对新闻理想的坚守与担当,也彰显出一份中央级媒体应有的职业操守与专业水准,值得每一位新闻爱好者收藏。其次,“新闻是历史的底稿”,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这套书提供了历史书写的另一种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最后,这套书不仅映照了时代的伟大与进步,也描绘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是每位读者反观自身成长的生活读本。

167F5

赵广宁致辞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两书主编毛浩现场分享了这套书的编辑意图。毛浩表示,编辑这套书,一方面是为中青报近20年优秀新闻作品结个集,更重要的考虑,是想为21世纪前20年留下一份独特版本的历史底稿。“新闻记录的诸多版本中,中青版本是无可替代的一种。它大多选取的是“通稿”之外的记录,这未必是宏大叙事,或者直接的正面视角,更多是时代的侧影、背影,甚至倒影”,毛浩表示:“‘中青版本’的使命,就是以平民视角和专业精神,去探究时代与人性的宏阔或幽微。”

1A310

毛浩分享编辑意图

在圆桌研讨环节,与会嘉宾们热烈讨论,坦诚交流。《中国统一战线》杂志总编辑杨得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曹林、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从玉华作为作者代表畅谈了新闻采编心得。

“看到这么厚实的两本书,把我拉回到那些重要的‘在场’时刻”,杨得志在中青报工作期间曾参加过许多重大报道,是现场见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记者之一,他回顾了自己的报道经历,感慨道:“这段记者生涯已刻在我的骨子里,确立了我日后从政的工作风格与思维模式。”

142D2

杨得志发言中

“新闻学是一门‘人学’,与其说是你在写她,不如说你在写你和她”,从玉华分享《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创作体会:“我把李佩放在了一个人生的湍流当中,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人工河。这个人生的河流的左岸可能是我的情感,右岸可能是我的逻辑,中间流淌的河是她的事实。”

160B0

从玉华发言中

曹林也提到了“人的痕迹”,他说“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最重要的是它里面有人的痕迹,人思考的痕迹,对人的关怀的痕迹,这是机器永远无法生成的。这种经典能够伴随时代的背景噪音而存在,跟背景的噪音形成一种互文,因而具有穿越时间的力量。”

1CF59

曹林发言中

作为同行,《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琪别有见解:“当情怀不可求的时候,实际上专业素养更是一个媒体最基本的核心的东西。这套书和二十多年的一个记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稳定的专业媒体的长期主义的素养。”她进一步阐释说:“作为一个媒体,要强调整体面相,不只是舆论监督。看这套书就有很多的面相。这些稳定的多样的面相背后难道不是一个媒体的智慧吗?”

对此,极昼工作室主编王晶晶深表赞同,她说这套书就像一个时代斑斓的“剪报本”,那些旧人旧事被嵌入到一个历史的框架中,“让我跟过去20年以及这20年间的自己重逢了。”

15AAB

王晶晶发言中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二级教授赵振宇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时间最终评判着人们的是非功过、报道的真伪优劣。这套作品集的问世,要感谢中青报编辑记者们的真实记录,也要感谢出版社的胆识和眼光。

1A02A

赵振宇发言中

知名非虚构写作者、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徐泓高度评价了《在场》和《底稿》:“新闻的尽头是历史。现实生活本来是很宽阔,很生动的,但是时间久了,慢慢地就变得越来越窄,这会埋没一些人,一些事。从今天咱们看这20年,这套书打捞了很多。许多编年作品集,可能不是这种语态,也不是这种眼光去叙述。这是非常可贵的地方”。

徐泓剖析道:“20年前的历史和旧文,通过这样的一个重现和打捞之后,它又变成新闻,后来人应该懂得,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17614

徐泓发言中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辰瑶最后发言,她说:“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做出来之后,实实在在给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这是可以看到的可以量化的效益。但是这些收益归社会所有了,没有给到我们新闻业。这是一个社会结构性的问题,需要系统性地去看重新闻,就是高看新闻。新闻教育不仅仅只是一个专业教育,它应该是一个功能教育。新闻作为方法,是认知的基础,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非常重要的基石。”

14CF1

王辰瑶发言中

分享会上,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张阳代表出版社向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赠送《在场》《底稿》图书,学院副院长丁智擘代表院方接收赠书。

1C7F5

赠书仪式

本次分享会是学院“2024年度春季学术周”系列活动之一。此外,“春季学术周”还开展了“守望与图新——2024年深度报道圆桌研讨会”以及新闻实务系列讲座。

3FC48

活动合影




文字 | 雷碧睿 黄海珠

图片 | 郑欣悦